這幾天,不少人都在關注瑪麗醫院肝臟移植手術女病人鄧桂思的情況,直到昨晚為止,已經經歷了兩次換肝手術的她,還處在危殆狀況中,情況令人憂慮。
事件之所以會喚起全城關注,相信主要是基於兩點原因:一是病人十七歲多的女兒有心捐肝救母,但因尚差三個月才足捐贈器官的法定年齡而未被接納。
家人及各方正感焦慮之際,出來了一位「女俠士」,一位二十六歲的寫字樓女文員,儘管與鄧桂思一家素昧生平、並不認識,但為鄧母和女兒的一份深情所打動,自願捐肝相助,這種大愛無私的精神令人感動,也為今日港人社會仍有這種見義勇為、拔刀相助的義舉感到欣慰和自豪。
而事件令人關注的第二點原因,是在少女捐獻部分活肝用於移植之後,鄧桂思的病情未見有大好轉。
這時候,又再出現二度「奇跡」,一位離世病人的家屬同意捐出死者的屍肝,鄧女士得以進行二次移植。
一名病人需要捐肝救命,能夠有一次機會已屬萬幸,而這回鄧桂思竟能有兩次機會,實屬奇跡了。據主治醫生盧寵茂教授透露,二度移植的病例在國際醫療紀錄中也只有百分之十五,機會是難得的。
不過,儘管有了二度移植,鄧桂思是否能夠「大步檻過」,恢復正常肝功能,目前仍在觀察中。
由於事件的「一波三折」和過程感人,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議論。而人們議論的焦點,一是捐肝女文員的無比愛心和勇氣,二就是捐贈器官在港人社會中的狀況。從經濟先進地區而言,本港的器官捐贈數字是偏低的,甚至比不上一些落後地區,而且,原因並不僅限於傳統觀念,在年輕人中捐贈觀念同樣薄弱。
希望鄧桂思女士的個案能夠激勵到更多有心人,能夠有助捐贈觀念的推廣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