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是蔡英文頻繁使用的一個政治標籤,也是蔡英文得心應手的政治手法。從去年八月代表台當局向「原住民族」道歉,到挾「立法院」多數「修法」追黨產、「促轉條例法案」,蔡英文可謂將「轉型正義」的政治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但透過蔡英文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所謂「轉型正義」其實都是鬧劇而已,目的還是大搞「台獨」,這也使得目前兩岸關係趨於複雜嚴峻的狀態,兩岸關係中的不確定因素、挑戰、風險明顯增加。
只是一個幌子
人們大概還記得,在去年的就職演講中,蔡英文就開始拿「轉型正義」說事,並聲稱「預計在三年之內,完成台灣自己的轉型正義調查報告書」。而在去年八月,蔡英文在辦公室向台灣「原住民」道歉。「對於過去四百年來,各位承受的苦痛和不公平待遇,我代表政府,向各位道歉。」蔡英文一開口就是「四百年」,大概連荷蘭殖民統治台灣那段歷史都不清楚,難怪阿美族歌手張震嶽批評蔡英文「越講越噁心」。
接下來的挾「立法院」多數「修法」追黨產、「促轉條例法案」,從政治鬥爭的角度講,蔡英文可謂算計精準,刀刀見血。比如查封黨產,確實戳到了國民黨的痛處,讓國民黨手足無措。在蔡當局的政治操弄和縱容下,「二二八」周年前夕,台當局文化主管部門負責人鄭麗君針對中正紀念堂提一連串轉型措施,下架蔣中正紀念商品、不再發放威權統治者的文宣品、停止播放「蔣公紀念歌」。近來更有自稱「台灣建國工程隊」的團隊,揮「去蔣」、「正義」大旗,在月黑風高的夜晚砍各地蔣公頭像,並拿起銅像頭拍照炫耀。
種種事實表明,所謂的「轉型正義」已成為一場十足的鬧劇。蔡英文假「轉型正義」之名,肆無忌憚地行清算、鬥爭之實,真正目的就是要剷除異己。同時,在「轉型正義」的旗號下,對已經走入歷史的人物下手,通過「去蔣介石化」、「去孫中山化」,真正的目的還是「去中國化」。
事實上,蔡英文上台以來,各種「去中國化」的小動作不斷。去年五月三十一日,也就是蔡英文上台第十一天,便正式公告廢止微調課綱,實際上就是宣示蔡英文繼續陳水扁大搞「文化台獨」、加緊「去中國化」的伎倆。利用修訂中小學課程綱要、編纂歷史教科書等手段,割裂兩岸歷史文化,推行「台獨文化史觀」,凸顯「台灣主體意識」。
加緊「文化台獨」
島內分裂勢力在「去中國化」問題上,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前段時間台灣網路上出現一篇文章,稱媽祖是國民黨用來統治台灣的政治工具,是「人在操作的侵台工具神」。媽祖,本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並經過歷史演變最終成為歷朝歷代祭祀的對象。島內分裂勢力數典忘祖,居然想消滅台灣人的媽祖信仰,真可謂自不量力。
蔡英文上台後,至今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並通過操弄「轉型正義」等政治手法,大搞「文化台獨」「去中國化」,在「台獨」的路上越走越遠。不僅如此,蔡英文當局在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的情況下,變換手法向大陸潑髒水,把兩岸熱線為何停擺、聯繫溝通和協商談判機制中斷的責任推向大陸方面。蔡英文當局這些看似「精明」的政治手段,卻不見得「高明」,甚至有些下作。
蔡英文顯然低估了大陸方面堅定地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的決心,小動作玩多了,最終將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復旦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