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之後,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肩負促進和諧的重擔,反對派看起來似乎也有配合。梁國雄十年來首次成功進入內地,跟隨立法會訪問團前往參觀供港東江水的處理,沒有像過去那樣在羅湖橋就因為身上穿着或帶着內地違禁品而不能過關,似乎放棄了另一次政治表演的機會。接下來是反對派與建制派將舉行飯局。當然,這個飯局是指刻意向傳媒展示的公開飯局,私底下,反對派與建制派的個別人士一向都有聯繫。
香港反對派與建制派真能「大和解」?當然沒這麼簡單,目前我們看到的,也只是反對派中部分人士的和解行動。基本上,反對派已經分裂,不能再將他們統稱為行動一致的派別。更有趣的是,反對派也自稱為「非建制派」而不是「反對派」、「泛民」等過去流行的稱呼。這說明他們之間有人不認為自己是「泛民」,有人不認別人是「泛民」,有人認為自認「泛民」會被民主黨搶走光環,有人自認是本土派。曾經,也有人自認是「港獨派」。現在,在「港獨」分子面對法律制裁時,這些人也不敢再自稱「港獨」。
特首選舉,反對派不僅「造王」不成,林鄭月娥得到的支持票也顯示建制派更加團結。選後,部分反對派的確是相當沮喪,也有部分反對派在思考將來的方向、出路,再加上多個反對派立法會議員正面對失去議席的官司,多宗「佔中」、旺角暴動的官司判決也迫使反對派明白暴力對抗是不可能的,也得不到支持。「佔中」失敗告終,旺角暴動對反對派而言,更是負面的評價。種種的一切,使不同陣營的反對派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出路。
政治表演失去光環
首先,政治表演已經失去光環了。公民黨的陳家洛沒有參加本屆立法會選舉,算是無聲地退出政壇,他在宣布不參選時公開說不想再繼續於立法會演猴子戲。本屆立法會選舉,梁國雄低票當選,過去他曾經高票當選。十年如一日不停重複表演的結果是讓人看倦了,自己也覺得倦了。本次東江流域的訪問,他放棄了再表演,正正經經地參觀。
現在,唯一仍在進行的政治表演是立法會內的「拉布」行動。但是,也有反對派政黨已經公開表示不會參加「拉布」行動,他們也覺得「拉布」只是政治表演,最後的結果依然是主席剪布。特別是財政預算案的「拉布」,只會使需要錢的基層活動無法依期推行,需要錢的窮人得不到支持,「拉布」的政治效果是負面的。因此,有理由相信,部分反對派人士正在檢討過去的政治表演是否依然應該再進行。
第二是如何號召群眾上街反政府。二○○三年、二○○四年,的確有五十萬人上街反政府,那是反對派最光輝的年代。之後,就再也無法號召這麼多人上街了,「佔中」運動表面上看來人數很多,但實際上點算一下人數,最多數萬人。「佔中」運動參與的人數不算很多,之所以產生副作用是參與行動的日子拖得很長,長時間的「佔領」行動最終是士氣低沉,而且有化為暴力的傾向,幸好「佔中」沒有變成暴力暴動,否則對反對派打擊更大。現在,不少反對派已經努力地將自己與旺角暴動割席,可憐自以為是一腔熱血的暴動青年在面對法律制裁的同時,更被部分反對派中人指是搞事的黑社會。
難再喊出其他口號
為什麼反對派再也沒有能力號召五十萬人上街反對特區政府?理由是從二○○三年開始,香港經濟已經從谷底回升,樓價上升實際上是經濟好的最佳明證。經濟最差的時候,樓價最低,當人人失業的時候,誰有錢供樓,誰有錢租樓,這時候的不滿情緒是最高的。因此反對派想號召五十萬人上街,就一定得想盡方法打擊香港的經濟。全世界的反對派都希望他們的國家、地區的經濟變差,只有經濟差,反對派才有機會。
原本,反對派對「佔中」行動是寄以厚望的。他們希望「佔中」能激起香港人追求民主的期望,也能打擊香港的經濟,一舉兩得。但是,最終「佔中」失敗,反對「佔中」的聲音比支持聲音強。「佔中」破壞許多人的正常生活,被認為是討厭的事,「佔中」者長時間無聊地「佔領」,漸漸地變成輪班「佔中」。
現在,反對派明白,民主的號召無法激起五十萬人上街反政府,因為過去港英政府統治香港一百多年根本就沒有民主,未見有多少香港人為爭取民主而反港英政治。香港人是相當現實的,一切以經濟為第一前提,「搵食」至上,為爭民主而抗爭的人不多,這是反對派最感到頭痛的事。因為反對派除了以爭民主為口號之外,喊不出其他口號。目前,香港經濟儘管放緩,但是依然是人人就業,低失業率使反對派找不到號召群眾上街的口號。
也因此,部分反對派決定暫時休息,先走和解道路再尋求機會。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