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就是復活節,這個象徵希望與生命的節日,在年僅二十六歲的年輕女孩阿甄勇敢捐肝事件的映襯下,顯得更有意義。阿甄不僅讓一個「好媽媽」得到重生,更重要的是,她向社會傳遞出了無比的正能量,同時也在改變市民對器官捐贈的觀念。
要感謝瑪麗醫院一眾卓越的醫生,經過十多小時的成功手術,被摘走三分之二肝器官的阿甄已甦醒,而受捐贈者病情亦有積極進展。如果一切順利,休養三個月後的阿甄會重新工作,而患者家庭亦將回復從前。
昨日在術後記者會上,醫生以及阿甄母親分別透露了三個令人感慨的細節。其一,阿甄平日打針抽血時也會怕痛而流淚,但就是這麼一位怕痛的二十六歲女孩,卻甘願為陌生人捐肝而沒有退縮。其二,阿甄母親患有肝炎,手術前護士就提醒阿甄,若捐肝,日後親母有事就不能再捐肝救母,這令阿甄一度猶豫。但她母親反過來支持捐肝決定,說「唔緊要,你唔使理我,呢一刻救咗人先。」其三,原來手術前曾有一個合適的「屍肝」,但家人不同意最終作罷。
這三個細節令人感慨之處在於,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並沒有受過多高的教育,但所作所為卻堪用「偉大」來形容。而我們在感謝稱讚阿甄的同時,亦在為一些市民保守的器官捐獻觀念而遺憾。
事實上,事件中的患者是幸運的,但要陌生人捐活肝顯然是極困難也不現實。而現時仍有約90人在名冊上輪候肝臟移植,未來3至6個月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其中約4、5人更需要短期內獲肝臟移植機會。要避免更多悲劇,需要作出改變。
昨日醫生決定啟動「好心人活肝捐贈計劃」,期望能有更多市民認識到器官捐贈的意義,也讓更多的患者免除痛苦。這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阿甄的義舉正在悄悄改變社會,而這個復活節也因為阿甄而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