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將於下周三率領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及多名局長,以及行政會議成員等一眾主要決策官員,到大灣區西岸城市群訪問三日。這是香港落實大灣區戰略的第一個舉措,預計到六月底也即本屆政府任期屆滿前,會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交具體意見。
特區政府的行動可謂迅速,這對推動社會加強大灣區認識,促進城市間的合作有重要的作用。有人或許會認為,三天「走馬觀花」不可能有實質成果。然而,大灣區並非香港一地之事,涉及與其他八個城市的協同發展,且不說當中涉及誰是灣區「龍頭」的爭奪,僅以推動香港發展的角度而言,香港採取主動的行動,必定比閉門造車、被動回應來得更有意義。
當然,一個宏大的區域戰略發展,光靠特區政府的主動是不夠的,灣區建設是以企業與民眾為主體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對許多香港市民來說,大灣區僅僅是一個概念,有的甚至連名字也沒聽說過,更別提如何準確認識。更令人氣憤的是,一些反對派更是以極端立場,極盡攻擊之能事,死抱「大香港」舊思維。
殘酷點說,大灣區是香港的「最後一個機會」。過去二十年來,香港錯過了一個個通過區域發展以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機遇,二十年前的「小兄弟」,如今已成了經濟巨人,香港原地踏步,其他城市早已走在了前頭。不認識到這一點,仍以被動心態參與,香港必定會在又一輪的國家大發展中被邊緣化,而此次的邊緣化將是更為徹底的。
此次的大灣區,其意義不僅在於能為香港擴大產業的發展空間和市場,為經濟發展加添新動力,還在於能結合區域力量,令整個大灣區城市群更具競爭力。簡單一句,香港要跳出「小灣心態」,積極主動在「大灣發展」中抓住機遇,能否成為「龍頭」,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努力。香港豈能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