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777票是實實在在的高民意\顧敏康

時間:2017-04-04 03:15:46來源:大公網

  特首選舉在三月二十六日落下帷幕。林鄭月娥(「林太」)以七百七十七票成功當選,成為香港第一任女性特首人選。林太能夠成功當選特首,至少發出兩個重要信息:第一,林太符合中央提出的四個條件,即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擁護。第二,建制派空前團結,有效地阻止了反對派令「抗拒中央」者當選的企圖,這是建制派能夠重新振奮的重要節點。

  就港人擁護這個條件而言,林太獲得七百七十七票,足以顯示其民意基礎大大超過其他特首候選人,是實實在在的高民意。因為特首選舉委員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選委們代表廣大市民選擇了林太作為下一任的特首人選,這絕非用一句「小圈子選舉」就可以否定的。如果真是「小圈子選舉」,反對派也不會那麼熱衷於擠進選委會。可以預期,反對派五年後還會想方設法進入選委會,繼續搞「民主300+」之類的東西。

  「民望低者當選」是假象

  反對派這次在選委會沒有實現預期的目的,就又生一招,拋出所謂的「民望低者當選」這種謬論。對此,廣大市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其他候選人(尤其是曾俊華)的所謂「高民望」在很大層面上是反對派製造出來的一種假象。「民主300+」口口聲聲要把所有票集中(all-in)投給民望最高的候選人。但他們的參考指標卻來自所謂的「民間投票」的結果,一個只有六萬多人投票的「造民望計劃」。其結果當然是曾俊華獲得五萬九千八百人支持(百分之九十一點九),支持淨值為百分之八十七點七。而林太的支持淨值率也不出意外地為負百分之九十四點五。反對派希望依據這個「民間投票」結果將其選票集中投給曾先生,助他當選。而一旦希望落空,就炮製出所謂林太「低民望當選」的另一種假象,一方面為其「社會撕裂論」提供藉口,另一方面企圖給林太未來的施政製造障礙。

  反對派的又一大招就是大肆炒作「社會撕裂論」。香港回歸以來,「社會撕裂論」不斷出現,尤以近期更烈,林太在競選過程中被貼上「撕裂2.0版」,意思是如果林太當選只會令香港進一步撕裂。「社會撕裂論」不僅在報紙上、電視上、電台中出現,而且頻頻掛在一些人的嘴上。近日,二十二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向林太發聲明,要求林太展示修補社會撕裂決心。但是,有沒有人真正思考過誰是社會撕裂的真正搞手?反對派是否應該為撕裂社會負上主要責任?許多跡象已經表明,反對派與仇恨政府、不信任政府、乃至縱容一小撮人士搞「港獨」脫不了關係。那麼按照這個結論,真正應該反思和修補社會撕裂的人應該是反對派人士,雖然這些人在社會上只佔少數。當然,政府對社會撕裂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這種責任充其量是屬於工作方法的問題,而不是立場問題。即便如此,如果要實現社會「大和解」,營造和諧環境,反對派要首先顯示妥協的誠心,否則,單方面要求新特首修補社會撕裂是不合理和不公道的。

  理念相同者才能入閣

  林太當選特首後在勝選宣言中表明,上任後首要工作是修補撕裂及解開鬱結,團結大家向前。林太這種態度是善意的,但希望她不要墮入「社會撕裂論」的陷阱。例如,她在競選中自己也表示,如果認為社會撕裂是源於政改,自己對此是有責任,因政改工作由她主導。但事實上是反對派在政改中不肯作出任何妥協,最終抹殺了香港市民「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權利。所以,林太必須明白:修補社會撕裂的球在反對派手裏,無論她如何放下身段,主動溝通,只要反對派不領情,繼續搞對立,則修補撕裂只是一個幻象。

  林太的「大和解」思想是好的,但要避免將「大和解」變成沒有原則的「和稀泥」,那樣反而會影響她的施政。林太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經強調,組織團隊時,共同理念好重要,但不等於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士不能加入政府。她認為擴闊政治光譜是其「管治新風格」,在委任人士進入法定機構及委員會,不應以政治立場區分,會採用廣納賢能的做法。其實,林太組織管治團隊不僅要做到用人唯才,更重要的是用人唯共同理念。否則,其團隊必然會因理念和立場不同而無法做到彼此合作無間,更無法成為強有力的團隊。就此而言,多光譜的團隊可能只是一個良好的願望,林太不能因為想搞「大和解」而向反對派大開大門,或破格薦任,最終可能無法令其團隊團結一致、共同實現其施政大綱。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3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七次全體會議,決定正式任命林鄭月娥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中央如此迅速行動,表明了對林太的充分信任,也對她帶領香港邁上新的台階充滿期待。林太應該把握時機,組建強有力的團隊,全面落實《基本法》,切實解決香港民生和經濟問題。

  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教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