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有意見認為,可於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創建「中國智谷」,共同打造創新試驗田,彙集新型高端智庫、人才試驗田和金融改革試驗田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度提到粵港澳大灣區,提出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這意味着粵港澳大灣區已從區域經濟合作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前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要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意味着中國未來將會加快主動參與國際經濟組織的頂層設計,將從國際經濟活動的積極融入者,向主動塑造者轉變。但現階段下,中國在國際經濟組織的機制創新、人才培養、規則引領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梁海明
對此,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創建「中國智谷」,共同打造創新試驗田,彙集新型高端智庫、人才試驗田和金融改革試驗田。粵港澳大灣區共創「中國智谷」,打造三個試驗田,不但可為中國未來在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公共產品供給和制度性話語權等方面,增加實踐經驗和知識儲備,也能爭取將成功經驗推廣、複製至全國各地,以推動各地創新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和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
設立創企善後退場機制
在共同打造創新試驗田方面,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可在「中國智谷」內,率先共建創新企業失敗後的善後機制和退場機制。新增長理論的主要建立者之一、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M. Romer)曾指出,「經濟增長源自於更好的食譜,而不僅是煮更多東西。」羅默教授口中的「食譜」,指的就是創新,就是資源的整合與轉化。創新能夠形成新經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但環顧全球,無論是科研創新,還是創立創新企業,往往遭遇各類難題,失敗多成功少。如果任憑科研創新者、創業失敗者自生自滅,不但有損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也不利創業產業的良性發展。
因此,粵港澳三地政府除利用資源大力扶持創新科研、發展創新產業之外,建議更應考慮創立失敗創新企業的善後機制,乃至退場機制。
在設立善後機制方面,港澳業界對公司破產、公司重組和清盤等方面擁有豐富的國際經驗。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推出的創新、創業的善後配套機制,利用政府的資源為非因道德風險所致的創新、創業失敗者,提供公司解散、銀行欠款、租稅負擔、員工遣散和破產清算等方面的援助和保障。這些措施的目的是減少創新、創業者的後顧之憂,並讓失敗者未來可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全球各地的創業經驗均表明,創業失敗者下次創業的成功率,通常比首次創業者成功率更高,只有更加大力支持非因道德風險所致的創新、創業失敗者,成功創新、創業的幾率才更大。
在設立退場機制方面,廣東也應當充分利用港澳資源,研究設立適合非因道德風險所致的創新、創業失敗者的退場機制。事實上,一個創新理念、一件創新產品即使在廣東或全國暫時被視為「失敗」,也未必意味在全球範圍內都不被接受、被認定是「失敗」。
所以,粵港澳大灣區如設有退場機制,科研企業的創新理念、創新產品,若暫不被內地市場認同,也可以通過港澳地區的國際資源和人脈,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世界各國推廣、出售,未必不可令部分創業者和新產品起死回生。此舉若能試驗成功,不但有助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國範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領跑者」,粵港澳大灣區善後機制、退場機制的設立,也有助於中國探索如何與境外乃至國外,共同制定國際規則的路徑。
建智庫及人才合作平台
在彙集新型高端智庫、人才試驗田方面,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可在「中國智谷」內,創建高端智庫和國際人才合作平台。對廣東乃至各地而言,目前最缺乏的不是資金和專案,而是思想和人才。環顧全球,要實施科技創新、發展創新產業,上述三要素缺一不可。我們看到科研水準甚高,培育了大量優秀創新人才的法國,卻由於法規、語言和貨幣等領域未能與國際接軌,導致國際市場拓展能力欠缺,常常淪為他國「作嫁衣裳」,由法國人創辦的Criteo、Scality和eBay等國際性科技公司,紛紛遠赴他國上市並落地生根,反而無力推動法國本土的創新經濟。
因此,廣東亟需將短板補上。臨近廣東的港澳地區,擁有國際一流水準的高等院校、科研能力、良好的教育資源,國際化的貿易與金融人才,以及來自北美和西歐國家的頂級科研人才,可彌補廣東科研水準和培育創新人才不足的短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更可在金融、語言、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領域,為廣東創新企業提供與國際接軌的路徑。
在具體合作方面,除了粵港澳三地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進行科研攻關、共同培育創新人才,以及可成為會展經濟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的載體,在資訊以及培訓等方面發揮作用之外,廣東政府還應鼓勵、支持省內科研企業在港澳設立分部,通過與港澳的多層次合作,借助港澳地區法制、語言、文化和法制教育環境等的國際化和便利化,吸引和招聘更多外國高端科研人才、頂尖大學畢業生,對內充實科研創新力量,對外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此外,中國要加強參與國際經濟組織的頂層設計,更應考慮在粵港澳的新型高端智庫、人才試驗田內,結合廣東自貿區的政策和港澳地區在國際貿易中的經驗和資源,積極尋索如何解決打破關稅及由關稅為主所形成的各種貿易壁壘,也可考慮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制定一個稅務方面的「負面清單」,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沿線國家的企業,可根據這份清晰的「負面清單」到東道國投資。這份稅收「負面清單」,可先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始實施起,經過不斷完善和改善,之後再逐步延展至其他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如OECD和G20,此舉不但是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體現,也完全可進一步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在貿易方面的互聯互通。
利「一帶一路」政策研究
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智谷」內創建的高端智庫,建成和國際人才合作平台,有助建立一個符合國際規範的工作環境和文化,以及避免出現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衝突的情況。
符合國際人才生存和發展的工作環境和文化能夠不斷吸引人才,推動他們為共同的理念熱情地付出,形成一個以強大文化支撐的、良性的、不斷迴圈的生態系統,這不但有利於為國家高端智庫建設提供試點平台,也有利於通過平台將如何更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和「一帶一路」的政策研究諮詢為主攻方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高中國的制度性話語權、中國企業國際化,以及制度性話語權打造為方向,開展全球經濟治理、「一帶一路」的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並及時總結和推廣試點經驗。
在金融創新試驗田方面,當前滬港通、深港通已開通,債券通也有望今年內開通,建議未來可通過利用雙方既共通又互補的金融優勢,再向前一步,在「中國智谷」內共創一個「粵港澳交易所」。
由於除了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外,早在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檔中,也已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但兩份方案的相關內容均顯示,兩地未來的合作仍然集中在物流、航運、金融和專業服務等領域,這些內容,過去無論是CEPA,還是自貿區,均已有涉及,如今在這些領域繼續加強合作雖未嘗不可,但略顯新意不足,也較難有效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國際經濟組織的地位。
考慮創立粵港澳交易所
因此,可考慮在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例如在深圳前海地區內創立一個「粵港澳交易所」。該交易所可考慮由粵港澳三地交易所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和管理,在交易所平台的規則、制度和技術等設置上進行創新,當中既採用內地和香港股市現行的標準,又吸納美國交易所或歐洲大型交易所的規則,通過這種中西結合的方式來創建新交易所。同時,「粵港澳交易所」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易所進行「互聯互通」,在「粵港澳交易所」上市的企業,也能在沿線國家的交易所同時上市。
該交易所的標準,既要能接地氣,不可曲高和寡,又要有創新,以「不管是土貓、洋貓,能抓耗子的就是好貓」的態度,在顧及中國現實情況的同時,汲取歐美交易所的精華,創造一個嶄新的交易所。兩地若能共建此新型交易所,應該是粵港澳地區所樂見,也應是三方希望促成之事。而且,未來香港、澳門、廣東甚至全國都能大有受益。
一方面,新交易所應採取當今國際上有利於創業企業上市的條款,這將有助吸引更多的中國企業前往上市,避免牆內開花牆外香。目前無論是港股還是A股市場,受限於現有的規則、制度,導致阿里巴巴、百度等大型公司轉往美國上市,令人惋惜。再加上日本、新加坡和台灣等交易所,都計劃推動類似滬港通、深港通的互聯互通機制,致力橫跨東亞、東盟國家及大中華市場,以抗衡滬深港三市聯合帶來的衝擊,並爭奪更多市場份額。新型「粵港澳交易所」的出現,可以吸納原本計劃前往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以及已在美國上市有意回歸的中國企業轉往新交易所上市,這無疑可鞏固和進一步發展粵港澳,尤其是粵港兩地的金融地位和市場份額,同時也能為粵港澳在未來的深度融合上,探索出一個創新的合作模式。
另一方面,全新、開放的上市平台以中國為紐帶,可深化各國商界的關係和經濟的聯繫,將有助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認同,以及促進我國進一步主動參加國際金融體系。隨全球各國金融系統趨於互聯互通,「金融語言」已漸成為國際共同的語言,各國民眾對企業上市,股價、股市的波動等共同的體驗,已產生了具有廣泛認同性的「通感」。在這種「通感」面前,不同的語言、風俗、民族和國籍都不再是界限。
在中國未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領域的合作中,「粵港澳交易所」不但可以給沿線國家的企業,以及前往沿線國家投資的中國內地企業、香港企業多一個可供上市的交易所,更會增加沿線國家的民眾、投資者這種「通感」,以金融語言的方式「潤物細無聲」般的增加與沿線國家的溝通,乃至與全球金融市場的溝通。
採取新規則,更能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粵港澳交易所」,有助粵港澳擴大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可探索的領域將比「滬港通」及「深港通」更多。這既能為中國民眾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眾,積累和繼續增加財富開闢新出路,也能推動中國在金融、會計和法律等眾多高端服務業與國際市場全面對接、推進標準互認,甚至是推動共同制定相關行業的國際標準,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促使中國真正成為國際經濟、金融市場的維護者、建設者和貢獻者。
簡而言之,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打造「中國智谷」,推動三個試驗田的建設,不但符合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要求,也是打通己學和彼學的關鍵,更是中國深度全球化、積極全面參與國際規則頂層設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互聯互通的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