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汽車業迎來做強新機遇

時間:2017-03-12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北汽集團今年將推出多款新車型/大公報攝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在「兩會」期間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汽車製造國和消費國,「大」做到了,但「強」差距還不小。他結合中國汽車行業特點,認為製造型企業轉型應緊抓研發、質量和文化三個方面作改善,而北汽集團近兩三年進行的戰略轉型,已初見成效。/大公記者張韋韋北京報道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2016年以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陰霾不散,製造業轉型以提升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成了緊迫之舉。今年初,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之後,施政重點便是製造業回歸,尤其是鎖定汽車電子等工業領域,強調要復興美國製造業。反觀中國,在從製造大國成長為製造強國的過程中,作為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汽車行業正扮演着主力軍的角色。

  供給側改革指明方向

  「現在中央提出通過轉型升級使產業做強,這是擺在每一個主力軍面前最重要的事情。」徐和誼表示,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北汽集團也從戰略上提出,從傳統的製造型企業向製造服務型及創新型企業進行戰略轉型。通過近兩三年的實踐,已初見成效。」徐和誼結合汽車行業特點,闡述了製造型企業轉型應緊抓三個方面:

  一是研發。中國的研發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研發投入、研發人才團隊培養、研發產品的綜合質量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是質量。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質量時代」,徐和誼認為,此時提「質量時代」可謂恰逢其時,「上一年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工匠精神』,這一次提出『質量時代』,我們要想成為製造強國,由製造到創造,質量是根基,是基礎。」

  三是文化。十年前,徐和誼到德國出差,曾與汽車行業專家探討過一個問題,「中國汽車與國際汽車大國、國際汽車企業競爭的差距或焦點是什麼?」令徐和誼沒想到的是,這位專家給出的答案是文化,「他沒有談產品、價格、技術、人才,談的是文化。」轉眼十年過去了,徐和誼始終沒有忘記他的話,也一直在思考、觀察,並有了更深的體會,「沒有高素質的汽車文化,何談成為一個製造強國,何談成為一個汽車的製造強國。」徐和誼指出,隨着經濟社會、行業乃至企業的進步和發展,文化的進步、文化人才團隊素質的提升更是迫在眉睫。

  體系化建設迫在眉睫

  當前,技術、商業模式、國家戰略、市場結構結合在一起更替演進,在從2016年到2017年這個「供給側改革」攻堅、深化的轉折點,正釋放出巨大的改革能量,正引領汽車行業邁進全新的時代。徐和誼表示,「十三五」期間包括北汽在內的汽車行業面臨着眾多挑戰和機遇:

  一是技術、模式不斷創新,汽車行業轉型正在進入落地期。最近幾年,在互聯網、智能化、共享經濟等多番的洗禮之下,汽車行業正在從創新中的「被顛覆者」迅速轉變為創新轉型的主動執行者。

  二是消費升級,品牌之戰成為未來新機遇。隨着「互聯網思維」的逐漸滲透,「以用戶為中心」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核心理念。品牌構建正在成為汽車行業面臨的新課題,也正成為汽車行業下一輪競爭的新機遇。

  三是提振實體經濟,汽車製造業體系化建設迫在眉睫。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提振實體經濟,其關鍵在於製造業轉型。汽車製造業的管理體系化與科學化,將越來越成為決定競爭力的關鍵。

  四是政策變動,新能源規範化、市場化成為未來大方向。2017年新的政策逐步落地,新能源汽車格局正在悄然變化。市場化發展正在推動新能源汽車向市場要效益,新能源汽車正在步入市場化與規範化的正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