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矚目的兩會在北京召開,作為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今年兩會有哪些熱點是需要我們關注的呢。
首先,最大看點一定是供給側改革落實和展開。「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三去一補一降」需要在今年取得實質性突破,亦是解決中國經濟結構性失衡和循環不暢,實現新的供求平衡關鍵之所在。要從原來過度依賴行政舉措,逐步過渡到依賴制度和市場自我調節的方向,從簡單的、表明化問題導向,逐步深入到基礎性、牽引性的改革方向。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在於:去產能處置殭屍企業,去庫存主要在三四線高庫存區域,加大在稅收方面的減負力度,還有就是最難也最重要的去槓桿,因為這涉及到資產價格泡沫和金融風險上揚的問題。
其次,是2017年增長目標的設定。隨着地方兩會的召開,各省市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目標也相繼出台了,由原來的區間目標改為預期目標,從這方面不難看出,大家都貫徹一個穩字。由原來的增速底線思維改變為多重目標體系,預計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為6.5%左右,為改革創造更大空間。由於我們預期在2020年要實現兩個翻番的目標,低於6.5%的增長,目標就會難以實現。而要實現這個目標,牽涉四個因素:改革發展的紅利、新的發展理念、「一帶一路」戰略、穩增長的強度。只有四個因素協同發揮作用,最終的總目標才會實現。
第三,就是振興實體經濟。近年來,由於出口疲軟、投資邊際效應大幅下降、產能過剩等問題,導致實體經濟的回報率大幅降低,造成了資金的脫實入虛。這是當前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因為實體經濟不興,必然大幅影響稅收和就業兩大關係國計民生的要素,也對經濟的持續發展有重大的制約,所以讓實體經濟重新振作起來也是今年需要重點加強的。在振興實體經濟中,整頓市場秩序、降低成本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因為市場處於無序和混亂的狀態時,一定是劣幣驅逐良幣,而高成本,特別是高的稅收,會使得企業的競爭力大幅削弱,最終向低成本地區轉移,這都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
國改注重結構調整
第四,就是「一帶一路」戰略的穩步展開。經過了近三年的努力,現在「一帶一路」戰略已經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入了全面落實的階段。目前全球化面臨嚴重挑戰的階段,我們需要加快「一帶一路」的建設,構建「以我為主,以我為中心」的區域貿易網絡。
第五,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混合所有制改革、國資投資運營平台、兼併重組、資產證券化等都進入了落實階段,這一輪國企改革更注重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最終實現瘦身健體,結構優化,提質增效的目標。
以上種種經濟看點,都是很大的難題和機遇,希望在這次兩會中都有一些實質性的亮點出現,為2017年整體的經濟發展做出明確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