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七日,林鄭月娥公布她參選第五任行政長官的全面政綱。其中,關於香港未來對外經貿關係,勾畫了清晰的藍圖,特別強調,為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服務中樞角色,將強化「政府對政府」的聯繫,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事務聯繫,以及爭取與內地簽署「一帶一路」全面合作協定,造就香港成為有關項目的金融服務中樞。設立更多駐內地及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並訂定具體工作目標,積極為本地企業尋求商機,進一步發揮「經濟大使」職能。為落實這一藍圖,下屆政府應有國際新視野。
就在林鄭月娥公布全面政綱前一個多星期,第五十三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於二月十七日至十九日舉行,主題是「後真相、後西方、後秩序?」
「後真相」是指,民粹主義政治在許多國家盛行,社會大眾對建制已失去信任和信心,他們不再相信也不再追求社會重大事件和人物的真面相,而是強烈地要求改變現狀,民意受這類情緒支配。「後西方」是指,自歐洲走出「中世紀」以來近五百年被奉為普世價值和人類歷史終點的西方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正呈現前所未見的全面深刻危機。「後秩序」是指,西方主導的全球經濟金融政治結構已陷入空前全面深刻的重整。
港受全球格局巨變影響
在第五十三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外交部長王毅發表題為《堅持合作理念,作出正確抉擇》的演講,強調「要繼續堅持多邊主義」、「要不斷加強大國合作」、「要着力完善全球治理」、「要堅定推進各類區域合作進程」。美國副總統彭斯稱,美國將堅定不移支持北約,指責俄羅斯須對烏克蘭局勢負責。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把過去三十年歐洲緊急局勢歸咎於北約擴張,明確表示希望世界選擇「後西方秩序」。
香港媒體對第五十三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報道甚少,似乎外部世界正在發生的對香港影響不足觀,這是錯誤的。
在二十年前第一任行政長官競選時,國際社會已開始邁向知識經濟新紀元。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對此是敏感的,他在當選而未就職前已明確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紀信息技術新時代,香港經濟需要改變對地產業的過度依賴。在其第一份施政報告中,他明確提出香港各行各業都要走利用科技增值的路。
然而,在二○○八年九月美國「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爆發前,西方主導的全球經濟金融政治結構大體穩定。二○一二年第四任行政長官競選時,西方主導的全球經濟金融政治結構雖已開始重整,但是,遠沒有如今全面深刻、呈加速度演變。二○一六年六月英國「公投脫歐」和十一月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是「後真相、後西方、後秩序」的標誌性事件。香港是一個小而高度開放的經濟體,不僅不可能迴避,相反,必定將越來越受全球格局巨變所影響。
即使就未來五年是否需要重啟關於普選行政長官的政制改革而言,反對派一直要求以西方民主為藍本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推行所謂「真普選」。如今,西方民主的發源地之一英國和長期被奉為西方民主制度楷模的美國相繼陷入危機,試問:反對派還有什麼理由要求香港特別行政區仿效西方民主?西方民主已陷入「否決政治」的泥淖,試問:假如照搬西方民主,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係豈不將更加惡劣?總之,教條地死抱西方民主,香港特別行政區是難以探索具「一國兩制」特色的普選模式的。衡量未來是否適宜重啟關於普選行政長官的政改,必須把香港社會能否打破關於西方民主的迷信作為其中一項指標。
林鄭政綱側重經濟民生
今天,許多人仍然信奉的香港核心價值是「九七」前留傳下來的,那是建基於二戰後長達約半世紀裏香港完全或主要依靠西方所建立的經濟成就和社會發展成果,全盤移植了西方政治觀念。眼看西方主導的全球經濟金融政治結構既然正在動搖而重整,香港傳統的核心價值豈能不與時俱進?
二○○二年下半年以來,香港部分居民對《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形成誤解和恐懼。自二○一一年底以來,香港一部分居民對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產生反感和抵觸。自二○一四年以來,香港社會在「佔中」和行政長官普選方案上出現嚴重分化和對立,甚至有一些屬於建制派的人士同情甚至姑息「港獨」分子。這一切,都同香港不少居民信守傳統核心價值分不開。傳統觀念的頑固性,是不能低估的。為推動傳統核心價值與時俱進,下屆政府應當引導香港居民放眼看世局。
林鄭月娥二月二十七日公布的全面政綱側重經濟民生完全正確。受反對派支持的兩位候選人,在社會嚴重撕裂的條件下,主張重啟關於普選行政長官政改和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不僅不切實際,而且企圖持續政治紛爭為反對派爭奪話語權。未來五年香港如果繼續為政治鬥爭所困,在急劇變化的全球格局中香港將暈頭轉向。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