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盼享國民待遇 便利投資

時間:2017-02-20 03:15:42來源:大公網

  儘管香港已回歸多年,但港商在內地未享受到國民待遇,以致在內地部分行業投資受限。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張學修透露,現時內地一些行業規定只有內地居民才能參與,把港商排除在外。他舉例,港商要到內地辦理營業執照,即類似香港的商業登記證時,需要在香港為自己的身份做一個公證,以證明身份,這無疑增加港商做生意的成本。而且在一些行業,如教育行業上,港商亦不能成為一家教育公司的控股股東。

  張學修指出,商界已多次反映了這些問題,但由於涉及法律,及有不同因素須考慮,相關問題難於短期解決,但希望爭取逐步解除對港商於文化、體育及出版等方面的控股限制。他建議,可就國民待遇在某些省份和城市進行「先行先試」,以控制風險。

  另外,現時港商與內地部門聯絡,主要是透過中聯辦或向商務部反映意見。但問題在於,不少政策並非由商務部負責,例如新環保法是由環保部負責,但現時除商務部外,港商欠缺與其他部委溝通的渠道。他說,現時港商能透過駐粵辦,與廣東省各個部門代表進行定期會議,讓各部門能即時了解港商所面對的問題,故期望駐京辦亦可仿效,協調各中央部門派代表與港商交流意見。

  香港紡織業聯會名譽會長林宣武亦建議,香港不同的行業商會可與內地不同行業商會締結緊密合作關係,例如考慮讓香港商會的領導人出任內地商會的副會長,以便可更快了解國策情況。「內地商會與官方關係密切,在獲取資訊或政策解釋的能力很高,若雙方合作,有助港商更加了解國策,作更準確的決定。」

  另有商會人士建議,內地部委推出新政策前,應先進行廣泛諮詢,讓香港的商會有充足時間研究及提出意見,現時內地推出重大政策前,並非每次都諮詢香港商會意見,但香港目前仍是內地最大外商投資者,忽略港商意見實屬不智。「以往中央部委很重視港商意見,但近年,似乎港商的地位大不如前,情況令人擔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