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張華榮的鞋匠之路

時間:2017-02-20 03:15:37來源:大公網

  圖:華堅集團總裁張華榮說,中國在非洲加大製造業投資,既擴大了當地的就業,也實現向非洲地區的技術輸送/熊君慧攝

  每當有人問華堅集團總裁張華榮:「你工廠的流水線上生產過多少世界名牌女鞋了?」他都會想到過往跟流水線打交道的日日夜夜。也許,人們想問的是一個江西人在港商、台商林立的東莞製鞋業闖出一番天地的故事,想追尋的是一個江西製鞋匠腳下的路──從南昌到東莞,東莞到贛州,最後又延展至半個地球之外的非洲。/大公報記者 熊君慧

  張華榮出生的時候,正是「大躍進」時期,他是吃「米湯」長大的。上學遇上「文化大革命」,初中讀了沒幾天就因家貧輟了學。20歲當兵,其間做過木工、補鍋匠、油漆匠,還做過各種小生意。「除了不種田,我什麼都幹。那時沒想過要發財,只要不在農村,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賣布鞋攢下「第一桶金」

  1984年,張華榮從浙江販燈心絨布鞋到江西賣,攢下了「第一桶金」。後來,他覺得販鞋太麻煩,就跟浙江人學徒,學習製作布鞋。學成之後,他回到家鄉開了自己的民營鞋廠。

  三台縫紉機,八個工人,一天做十幾、二十雙「北京布鞋」。這個廠叫南昌縣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廠。當時整個江西只有國營和集體的鞋廠,張華榮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青春鞋帽廠」幾經搬遷和更名,改為「南昌華榮鞋廠」。到1991年,「南昌華榮鞋廠」已完成原始積累,有員工200多人,資本超過100萬元(人民幣,下同)。

  被騙出來的「華堅」

  1992年,一個姓葉的台灣人找到了張華榮合作。台灣人在香港註冊了一家「香港光榮公司」,10月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取了張華榮名字裏的「華」字,台灣人的「堅」字,於是就有了「江西華堅有限公司」。

  「台灣人騙了我們。」張華榮微笑着回憶這段往事,「他騙我們買了很多機器,搞了很大的廠房,但他沒有下一分錢,也沒有給一份訂單。實際上還是我一個人在做。工廠擴大到員工560人,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沒有訂單,苦撐到1994年,我不得不走回老路,重新做外銷。」

  受騙後,張華榮更加珍惜每一筆訂單,對每一雙鞋的質量、價格、交貨時間都嚴格把關。從1994年到1996年,他又賺回了很多錢。「沒有想到這個被騙出來的『華堅』,今天還挺有名氣的。」這句話裏飽含着他不加掩飾的自信。  

  成為東莞台商「眼中釘」

  好景不常,歐共體舉起了反傾銷大棒。華堅很快籠罩在陰影之下,歐洲訂單全部取消。張華榮覺得在江西已經幹不下去了。1996年5月,他獨自一人帶着幾十萬元,來到廣東東莞。那時東莞鞋業已經很成氣候,是台灣人和香港人的天下,他是第一批進入鞋業的內地商人。

  張華榮先在東莞設立了辦事處,開發打樣,接訂單。當年10月,他出價100萬元把東莞厚街一家倒閉的台資鞋廠盤了下來,成立東莞華堅鞋業有限公司。「我實際上付不起這麼多錢,只好欠帳、擔保。1998年,我賣掉了江西的廠,徹底南下。」

  在江西做的是布鞋,而在東莞要做女鞋,都是現代化的機器,沒有管理人才,也沒有穩定的訂單,「全靠我自己琢磨,很快負債纍纍。」「1997年年底,我覺得世界快要坍塌,想花點錢逃到俄羅斯去。這個時候,我最放心不下的是家人,打了個電話回去。母親嚇得睡不着覺,大哥把我罵了一頓。」這一罵,把張華榮罵醒了,「我從20歲開始就一直打拚事業,不也是為了所愛的人能夠生活無憂嗎?怎麼能讓你愛的人擔驚受怕、受牽連呢?我打定主意,不做逃兵。」

  命運垂青張華榮,派諾蒙在關鍵時刻拯救了華堅。上世紀90年代,台灣人做鞋過於強大,國外採購商想要壓價,要牽制台商,他們需要培植一個內地老闆。世界著名的鞋業貿易商派諾蒙看中了張華榮,第一張訂單就給了他30多萬雙鞋。

  歐洲設計中國研發非洲生產

  這也讓華堅成為眾矢之的。當時,東莞台商間流傳一種說法:「一定要想辦法讓華堅垮掉!不垮掉會給大家帶來傷害。」這成為東莞鞋業界盡人皆知的故事。從1999年起,華堅不斷擴張,企業內部已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成為中國最大的女鞋製造企業。華堅成了東莞鞋業中自覺進行「產業轉移」的先鋒,成為中國鞋業界少有的一個成功範本。

  張華榮寫下了「為社會而生存,為行業而努力」,作為華堅的座右銘。昔日「鞋匠」被譽為「世界女鞋教父」。他說:「『教父』意味着一種責任。鞋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代表,社會對它並不理解。」

  張華榮說:「我最大的夢想是,華堅女鞋能夠實現歐洲設計、中國研發、非洲生產。世界各地的人們都穿着華堅生產的女鞋,走好腳下的路,實現心中的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