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分析指,高頻的比特幣投資者或已轉到在海外的期貨交易平台/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為配合中國央行對比特幣的監管,內地媒體報道,過去一周,多家比特幣交易平台已開始對交易徵收介乎0.03%至2%的交易費、停止融資融幣並宣布為升級反洗錢系統暫停提現比特幣。這將大大打擊高頻投資者的交易活動,並估計已有上億元的量化資金撤離內地的比特幣市場。截至昨晚20時30分,火幣網比特幣報價6739.90元(人民幣,下同),漲0.5%。
央行檢查組此前已約談多家比特幣交易平台。內地界面新聞引述業內普遍認為,利用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編程接口)進行的交易為程序化交易,佔撮合交易平台交易量的80%。交易平台為配合監管修改比特幣交易規則對程序化交易影響很大,很多中國的比特幣玩家們正在另謀出路。報道又引述公開數據,在比特幣平台收取千分之三的交易手續費後,在年初日交易量百萬級的幾大平台中,目前真實交易量不到一萬。
相較此前高頻交易員的電腦能夠7天24小時不間斷的進行比特幣交易,並且利用眾多交易所之間的微小價格差牟利。投資者坦言,手續費意味單筆賺到千二以上才可收益。如幣價在5000元,開啟一次波動10塊以上才能賺到錢。
對於量化資金,有的交易策略會10秒交易30次,現在情況下太考驗對金融、投資的把控能力。有從事量化交易的投資者也表示,如果同時負擔千分之三的提現費用(大客戶普遍的提現費)和千分之二的交易手續費,收益非常難看。
高頻的比特幣投資者或已轉到在海外的期貨交易平台,賺取現貨和期貨合約之間的溢價。
報道引述一不願具名的被央行約談平台從業者透露,這些場外交易平台「沒有業內通常說的KYC實名認證,存在洗錢、換匯錢包」。而該類場外平台更加難以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