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乎整個選舉過程中,民主黨都讓人看高一線,整個黨一片樂觀,政治日程都忙於勝選之後如何「分豬肉」,如何推進議程。故當希拉里大熱倒灶,白宮、參議院、眾議院「三失」,一敗塗地,民主黨頓時陷入一片混亂。
希拉里和克林頓是首當其衝的責任者,在黨內自然抬不起頭,基本處於蟄伏狀態。而奧巴馬儘管民望尚可,但助選失敗也灰頭土臉,奧巴馬政策甚至被指是「負資產」,是失敗的重要原因。連續十年成為眾議院民主黨首領的佩羅西,雖然在「黑箱作業」中勉強保住了領袖的位置,卻被輿論一致抨擊為民主黨在「大敗」之後不肯改變的標誌。
民主黨有了新目標
建制派的內訌,助長了左派勢力的壯大。全國黨大會(DNC)主席改選,成為建制派和左派角力的場所。民主黨的爭權奪利,令十二月十日的路易斯安那州參議員的選舉淪為一邊倒的遊戲。共和黨全力以赴,民主黨卻無心戀戰,乃至共和黨參選人肯尼迪(John N. Kennedy)以百分之六十一比百分之三十九的巨大優勢勝出,鞏固了共和黨在國會中的優勢。
民主黨這種一盤散沙的混亂狀態,在十二月九日參議院領袖里德的告別演說中才迎來轉機。民主黨重要人物濟濟一堂,是難得的碰頭機會。將要退休的里德,在演說中猛烈抨擊了FBI總管科米以及俄羅斯,認為這才是民主黨的敗因。他的演講重新團結了民主黨。此後,民主黨有了新的目標:全力阻止特朗普施政。
第一,質疑特朗普當選的合法性,動搖其執政基礎。史無前例的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事件當然是最好的契機,對此事展開調查也得到了共和黨反俄派議員如麥凱恩等的支持。FBI總管科米則被爆在二次「電郵門」寫信給國會之前,已經考慮過信件會被「誤讀」,這令民主黨人有理由質疑他故意偏幫特朗普。雖然選舉人投票並未因這兩個事件而改變結果,但它們都能證明特朗普當選是「不公平」甚至「不合法」。而希拉里贏過特朗普將近三百萬普選票,也正好說明特朗普的當選並非眾望所歸。
第二,在多個議程上製造障礙。里德演說後,奧巴馬一改只想「順利交接」的態度,在多個議題上主動出擊,甚至不惜動用總統權力,頒布爭議極大的行政命令。
二十日,奧巴馬突然宣布,禁止美國部分聯邦水域離岸石油的開採。禁止離岸石油開採是控制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一直是左派的要求,也是奧巴馬在二○○八年競選時許下的諾言,但在共和黨反對下,說了八年都沒有做。誰料在最後一個月,雖明知道特朗普上台後就會廢除,奧巴馬仍然頒發了這個命令。這一方面是為了「證明」自己履行了承諾,另一方面是製造「現狀」,加大特朗普廢除法令時的阻力。
二十二日,奧巴馬又突然宣布,廢除「外國公民登記國家安全出入境登記系統」。這個系統設立在小布什時代,規定來自以穆斯林和朝鮮等「高風險國家」男性移民,抵達邊境時必須登記,此前在美國本土的也必須要註冊。它建立了防止美國本土恐怖襲擊的最重要的數據庫。特朗普正計劃擴大登記範圍,哪知道奧巴馬乾脆就在他上任之前取消了整個系統。特朗普上台之後要重建系統,必然又大費周章。
二十三日,奧巴馬指示駐聯合國代表,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對譴責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土地上設立定居點的決議案投棄權票而不是反對票,首次讓不利於以色列的決議案被通過。如果說前兩個行動都是國內事務,特朗普有能力「糾正」的話,這個史無前例的舉動,把戰線擴展到特朗普無法一手遮天的國際場合。而且安理會通過之後,決議案已經有國際上的法律效力,更非特朗普可隨意推翻的。這無疑是給特朗普的外交路線當頭一棒。
捍衛「奧巴馬遺產」
第三,奧巴馬已經表明,下台後繼續留在華盛頓,在「必須發聲」的時候,會「捍衛民主」。米歇爾.奧巴馬則說,特朗普上台令整個國家失去希望。奧巴馬在二十六日還聲稱,如果自己能第三次競選總統,必定能戰勝特朗普。這些言論都令特朗普怒不可遏,在推特上不斷反擊。這些行為都釋放出強烈信號,奧巴馬已經從一心想「順利過渡」,轉而準備撐起民主黨反特朗普的大旗,利用前總統的身份和特朗普「死扛」到底,捍衛「奧巴馬遺產」。現在,民主黨正積極拉攏共和黨反俄建制派,在批准內閣提名的問題上阻擊特朗普。
美國歷史上似乎還沒有這種新舊總統之間大戰的先例。今後四年,美國國內局勢波譎雲詭,特朗普的外交路線看來不會順利。
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