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曹妃甸從一個不足幾平方公里的沙丘,「吹製」成一個接近三個香港島面積大小的人工島。除了媒體一個勁地「加油」,曹妃甸一直在孤軍奮戰。尤其是在與天津競爭新加坡生態城失利後,失去既定方向的曹妃甸在四萬億計劃刺激下開始狂奔,到2015年,最新版本的規劃裏,曹妃甸面積已經增加到近2000平方公里,比當初規劃又放大了近十倍。面對不斷膨脹的雄心,經濟學家提示曹妃甸要控制風險,媒體也一改風向開始唱衰,「超級殭屍」曹妃甸面臨全面崩盤的警告甚囂塵上。
儘管2014年2月《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被提升到國家戰略,京津冀協調的着力點還不太明晰,曹妃甸前景仍然渺茫。
直到2015年,根據京冀政府簽署的《共同打造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框架協議》,曹妃甸劃出九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北京產業先行區;天津自貿區有望增設河北曹妃甸片區,京津冀合作有了聚焦點和着陸點。當初曹妃甸看似魯莽的冒進行為,可以名正言順地成為「京冀津協同發展示範區」。
記者觀察到,《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出台兩年來,曹妃甸不斷被京津注入導向性資源激活。
2016年曹妃甸出現了一股北京投資熱潮。而曾經是競爭對手的天津,自動向曹妃甸釋放出自貿區利好,津冀兩府達成一致並得到中央批准,曹妃甸將與天津自貿區一樣,實現「進口直通、出口直放」。
曹妃甸對接京津,根本的問題在於制度創新。破除舊的制度藩籬,比創新更為實際和有效。如果用地圖概念規劃經濟,而不受行政區劃、戶籍等人為因素的束縛,京津冀協調發展才會一路綠燈。記者相信,有京津超級動能的注入,超級「殭屍股」曹妃甸化蛹成蝶,變身超級潛力股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