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北京明清太廟前殿(大享殿)。/賈福林攝影
流傳至今的春秋二祭,大抵源自我國三四千年前夏、商、周以來四時(即四季)祭祖的傳統。先秦文獻《禮記》記載:「凡祭有四時」。夏、商「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周朝改春祭為「祠」,夏祭為「礿」,秋祭、冬祭之名不變。礿,意為薄,當時生產力水平有限,春天、夏天農作物處於播種、生長期,稻穀青黃不接,祭祖時祭品難免單薄,不成敬意;秋天作物收成,子孫們首先將勞動成果奉獻給祖先們嘗新,故曰「嘗」。當時尤其重視萬物生長的夏季和作物收穫的秋季,相應突出夏祭、秋祭。可能這也為後世簡化版每年春、秋兩祭提供了依據。
為什麼要四時祭祖呢?唐代杜佑《通典》說:「昔者先王,感時代謝,思親立廟,曰宗廟。」宋代陳祥道《禮書》說:「悽愴發於霜露之既降,怵惕生於雨露之既濡,此所以有四時之享也。」說古人因季節轉換、溫凊變化,引起對故去親人的思念,因而設立宗廟並按季節舉行祭祀。三千多年來,四時祭祀制度有沿有革,屢經變化,至明清特別是清代,國家層面有「四孟時享」太廟。孟,每季的第一個月,規定夏、秋、冬在孟月的初一,春則在正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因為臘月除夕的前一天,剛舉行過歲暮「祫祭」大典,請太廟中殿供奉的太祖、太宗以下祖先,及後殿祧廟裏的遠祖,一起來過一場年終大聚餐。祫,從示、從合,就是合祭。在發達的農業文明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敬天法祖」。敬天,因為農業生產「靠天吃飯」,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中國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鄙視不勞而獲;法祖,因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只有通過一代代人接續奮鬥,才能創造出美好生活,因而感恩先輩立下的功德。宗廟制度反映了中國人樸素的家國情懷。
影響廣泛的古代官方春秋二祭,主要用於孔廟等歷史名人的祭祀。根據《(雍正朝)大清會典》記載,清朝從在瀋陽正式改國號為「清」的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就開始祭祀孔子廟,表示接受中華文化傳統,入關後第二年確定孔子廟正式名稱為「文廟」,規定每年二月和八月的上丁日舉行祭祀典禮,稱為「釋奠禮」,通過三次奉獻,奉上酒饌和牛羊豕犧牲、蔬食、幣帛。我國古代使用「干支」紀年、月、日,連續滾動排序,當月第一次數到天干丁的那一天為上丁,丁日宜於祭祀。清入關後各代皇帝都曾親自到文廟行釋奠禮。文廟除供奉孔夫子之外,還以顏回、曾參、子思、孟子等「十哲」配享。康熙五十一年、五十四年,分別增加宋代朱熹、范仲淹於配享的「十哲」之後;張載、文天祥等分別以「先賢」、「先儒」等身份,「從祀」於孔廟東西兩廡。這些位先哲、先賢是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作出巨大貢獻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像范仲淹倡導並身體力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漢唐「以天下為己任」基礎上進一步發揚光大;張載提倡優秀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文天祥堅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捨生取義,這些優良傳統至今激勵着我們中華兒女,是我們民族寶貴文化遺產。
春秋致祭的還有昭忠祠。早在三千年前的《周禮》中就有司勳之官,將死於王事、有功之臣記入國家檔案,在祭祀先王典禮時配享,用以「崇德報功,風勵忠節」。清代規定在京城和各省設立昭忠祠,北京昭忠祠建於崇文門內,不論王公大臣還是普通一兵,凡「授命戎行」為國捐軀的人,均獲「設位祠中」,得到國家祭享紀念,每年在春秋兩季中間的月份即二月、八月,選取吉日,「遣官致祭」。各省城各建昭忠祠一所,凡陣亡的文武大小官員、兵丁鄉勇,各按本籍入祀本省昭忠祠,像京城昭忠祠一樣,同時春秋致祭。
民間通行的春、秋祭祖,在先秦時已成定制,《孝經》稱孔子說:孝子為先人立宗廟,「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在江南、廣東等華南、中原各地鄉村,至今不同程度保持着春秋祭祖的風俗。清代蘇州人顧祿《清嘉錄》稱:人們不分貧富,都祭祀其祖先,稱之為「過節」。以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為鬼節,舉行家祭,供獻麥麵食品,焚燒紙錢、紙製銀錠等,乃至燒筍烹魚,包裹角糉,舂搗青糰,作為當地特色的食品享祭祖先。春祭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上墳」。無論士大夫還是平民百姓,人們傾巢出動去祭掃祖先墳墓,活動從清明前一日起到立夏日止。路途遙遠的划船載着祭品前往,路近的則提壺擔盒而出。清代當地文人周宗泰《姑蘇竹枝詞》詠道:「衣冠稽首祖塋前,盤供山神化楮錢(紙錢)。欲覓斷魂何處去,棠梨花落雨餘天。」另一位詩人蔡雲《吳歈》說:「柁尾飄飄掛紙錢,出城都是上墳船。荒原落葉何曾埽,勝地名花別有緣。」秋天中元節祭祖與清明節相同,往往是五更素食享祭先人,還用麻穀窠兒做祭品,預報秋天五穀豐登。家中有不久前親人亡故的,此時或請僧人、道士誦經超度。
出身廣東南海的康有為在《康南海自編年譜》,提到「春祭鄉先賢」。此外,東南沿海有春秋祭媽祖活動,在海峽兩岸乃至南洋華人社區影響廣泛。中國古代祭祖傳統,對東亞中華文化圈鄰國影響深遠。例如明代朝鮮王朝鄭麟趾《高麗史》稱:當時官員尹龜生家廟,「以朔望、四仲、俗節祭三代,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一用朱文公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