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人民幣在今年10月納入特別提款權(SDR),顯示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金融改革進入新階段。昨日出席論壇的嘉賓普遍認為人民幣加入SDR,長期效果大於短期。
建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宏觀研究主管崔歷指出,加入SDR並不意味着中國市場立刻開放,而是向世界作出承諾,中國會持續金融國際化進程,推動中國市場和境外市場的雙向流動。
他進一步說,資本項目開放是審時度勢的過程,但也不可能完全封閉不開放,基於中國經濟體量及貿易量,是不可能封閉資金流的,應該整體有序推進。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指出,人民幣納入SDR的效果,很多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如何利用這個契機去推動下一步改革。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雷鼎鳴也認同,雖然加入SDR直接增加對人民幣的需求,但規模並不大,故料短期重要性不大。他預期,人民幣要變身全球最重要的貨幣,仍需至少30年至40年的時間。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過去全球貨幣體系不平衡,人民幣入籃體現西方主導力下降,中國力量崛起。
對於人民幣加入SDR,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有不同的見解,她直言,中國自由貨幣進程尚未開啟,人民幣能成功加入SDR,主要是因中國的貢獻度和世界的需要性。她相信入籃給予中國更多的挑戰和風險。
她進一步指出,在對SDR的解讀上,市場出現不少盲點,以為人民幣可以投資、可以隨便花,成為主貨幣了,但其實都是非專業。她解釋,在國際市場上,外幣並不包括人民幣,但在中國,外幣的概念已然包括人民幣在內。「全國人民蜂擁購買美元,用一個不值錢的貨幣去買值錢的貨幣,意味着在金融能力、經歷和經驗上,中國的缺陷和不足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