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杜特爾特「棄美親中」的考量/沈旭暉

時間:2016-11-23 03:16:03來源:大公網

  菲律賓新任總統杜特爾特上月訪華,與習近平主席會晤。其間中菲兩國簽署了經貿、旅遊、農業和禁毒等多方面的合作協議,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向菲律賓提供的巨額貸款。此前中菲兩國關係一度因南海領土主權爭端而緊張,不過,今次杜特爾特訪華期間並未提及南海仲裁結果,而希望與中國就南海問題進行雙邊協商,這一立場與上屆政府截然相反。同時,儘管菲律賓是美國的盟友,但杜特爾特上任後多次表明在外交上「不做美國附庸」。杜特爾特政府對中美兩國的外交「急轉彎」讓外界頗為驚訝,為此筆者採訪了菲律賓De La Salle University政治學系助理教授Richard Heydarian。Heydarian長期關注亞太地區經濟事物和地緣局勢,於二○○九至二○一五年間任菲律賓眾議院政策顧問,著有《Asia's New Battlefield: US, China, and the Struggle for Western Pacific》一書,對當代菲律賓與中國、美國的外交互動有深入研究。

  沈:在詳細討論中菲兩國近期波折的雙邊關係之前,可否請你先介紹一下,菲律賓自一九七○年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以來,與中國交往時的基本利益考量所在?

  Heydarian:具體而言,經貿往來是中菲兩國雙邊關係的重要利益所在。在過去四十多年,中國逐漸成為亞太地區經濟重心,中菲兩國的雙邊經貿也在穩步增長。從貿易數據來看,中國內地和香港共同構成了菲律賓最大的外貿夥伴。儘管中菲兩國近年外交關係一度陷入嚴重緊張的局面,但兩國雙邊經貿關係依舊較為穩健。中菲兩國關係的另一紐帶體現在族裔與文化層面,在菲律賓社會內,有一群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華裔。在當代菲律賓,你不會看到如同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的「排華」情緒。菲律賓的華裔群體雖然在人口上是少數,但在菲律賓的經濟和政治場域有不容忽視的地位,並成功融入菲律賓大眾文化之中,受到菲律賓人的廣泛尊重與認可。

  影響中菲兩國雙邊關係的第三個因素即安全問題。在冷戰初期,中國援助菲律賓國內的共產主義分裂勢力,致使中菲兩國關係緊張;鄧小平時代後,中國終止了對東南亞國家「輸出革命」的外交政策,中菲兩國關係發展也較順利。一九九四年,中菲兩國圍繞美濟礁主權產生衝突,這是菲律賓第一次意識到中國可能在南海海域成為自己的競爭對象。不過,當時菲政府的應對措施較為克制,兩國通過數月的外交努力緩和了緊張局面。當然,此後菲律賓還是邀請一度撤離菲律賓軍事基地的美軍再度返回,以應對可能來自中國的強勢舉動。通過經濟、外交和戰略制衡等多個渠道,菲律賓一直與中國維持了較為穩定的雙邊關係,直至二○一二年中菲艦船「黃岩島對峙」事件後,兩國外交關係才急轉直下。

  沈:具體到南海爭議問題,菲律賓社會對這一爭議的觀感如何?在菲律賓人眼中,本國對相關島礁及周邊水域的主張,更多是出於民族主義情緒,還是對經濟利益和資源的考量?

  Heydarian:應當說這兩方面因素都起了作用。菲律賓人對南海爭端訴諸民族主義,這其實是頗令人驚詫的,因為傳統意義上菲律賓人並非極端民族主義者。如前所述,菲律賓人對融入當地的華裔社群也頗為尊重。其實菲律賓社會大規模的對北京的反感情緒始於阿基諾政府時期,這是政府動員社會的一種方式。在過去數年裏,我們看到菲律賓社會爆發出民粹主義、民族主義的情緒,不少有影響力的官員、社會評論人士都參與其中,用南海爭議來進行社會動員,營造出一種「菲律賓作為一個較小的民主國家,正受到來自強大的共產中國的侵略」的印象。

  菲律賓人關心南海爭議的另一個原因是,爭議區域內包含豐富的自然資源。目前菲律賓百分之七十的漁業資源都來自南海。能源安全問題也是菲律賓對南海考量的重點,菲律賓目前既有的石油天然氣開發項目,可能會在未來數十年耗盡儲備,因此菲律賓正迫切地在南海地區尋求開發新的本地石油天然氣資源。我們可以看到,圍繞南海主權爭議問題,菲律賓人的民族主義情緒被集體動員,同時他們對爭議地區潛在的巨額漁業、油氣資源利益十分關切,這兩方面因素相結合,就導致菲律賓民意對本國在南海問題上持強硬立場有着相當的共識。

  沈:根據二○一五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報告,菲律賓民眾目前對中國的好感度頗為一般。南海問題是否為影響中國印象的最重要因素?此外還有哪些因素?

  Heydarian:南海爭議恐怕是菲律賓民眾對中國負面觀感的主要來源,其影響比重超過百分之五十,此外還有其他數個原因。其一,由於歷史原因,菲律賓一般民眾至今對中國抱有意識形態上的偏見,不少人認為中國依舊是毛澤東時代的共產主義國家。他們大多未曾親自到今天的中國,了解中國社會發展的面貌,這頗為遺憾。其二,不少菲律賓民眾認為,中國在擴大「南海爭議」對中菲雙邊關係的影響;尤其是在人道主義援助領域,菲律賓社會認為中國將援助項目「政治化」,在南海局勢緊張時刻意減少對菲律賓的經濟援助。其三,眾所周知,禁毒問題是菲律賓社會目前普遍關心的內政議題,而菲律賓官方就曾指責有中國毒梟參與菲律賓販毒活動。雖然其中細節尚不明晰,但這一指控對中國在菲律賓民眾眼中的形象產生了很大的負面作用,卻是事實。

  沈:近期杜特爾特主導的菲律賓外交政策被外界視為「棄美親中」。杜特爾特在制定其對美、對華外交政策時的考量是什麼?

  Heydarian:杜特爾特的對美、對華政策考量具有顯著的實用主義特徵。首先,他對美國在南海爭議問題上對菲律賓的軍事承諾程度頗為懷疑,畢竟美國從未承諾會為菲律賓在爭議區域的主張而與中國開戰。對杜特爾特來說,PCA的裁決並無助於改變南海地緣局勢現狀,如果沒有美國的軍事承諾,菲律賓與中國強硬對抗是極其不明智的。因此,在南海問題上杜特爾特的對華立場一直是「希望與中國找到雙邊協商、解決爭議的辦法」。此外,奧巴馬政府公開批評菲律賓禁毒運動的言論,也讓杜特爾特倍感受到冒犯。當上述對美國的懷疑和憤怒情緒相疊加,奉行實用主義原則的杜特爾特做出近期種種表態也就並不意外了。

  不過,儘管中菲兩國經濟合作潛力巨大,政治現實也不應被忽略。對菲律賓而言,「領土完整」的原則至關重要,不可能因為經濟因素而棄之不顧。何況,從投資來看,中國對菲律賓的投資只佔菲律賓引進外資儲量的一小部分,不足以對菲律賓整體經濟運行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寄望中國用投資「收買」菲律賓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菲律賓人也不會因此在南海爭議上保持沉默。

  沈:杜特爾特未來是否會進一步在經濟和戰略上向中國靠攏?菲律賓國內民眾如何看待杜特爾特的外交轉向?

  Heydarian:目前,杜特爾特頻頻向中國釋放外交善意,菲律賓漁民據報順利重返黃岩島海域捕魚;這可能是兩國在相關爭議上初步建立互信的措施,亦有助於消解兩國民間對對方的負面觀感,不過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杜特爾特政府目前確實着意最大化利用來自中國的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的經驗受到菲律賓的認可。但這一務實的態度與杜特爾特接納來自日本、歐盟等國投資項目一致,他並非向中國靠攏,而是在避免過分依賴美國。杜特爾特沒有意圖顛覆菲律賓外交政策,而是對前任政府的立場做出調整。

  杜特爾特近期對美國作出的各種激進表態和外交政策調整,讓不少菲律賓人感到困惑,但他仍處於大選後「蜜月期」,他本人和他的禁毒政策在國內非常受歡迎,足以讓他壓制各方對其外交政策立場的質疑。同時,杜特爾特的實用主義立場也得到了部分菲律賓人肯定。但是菲律賓國內始終存在對杜特爾特外交政策的爭議,並且菲律賓社會普遍親美。另外,菲律賓的國會、軍方都與美國有較深淵源。因此,杜特爾特「親中」的姿態始終會受到民意和建制政軍機構立場的限制。尤其是,一旦杜特爾特在國內的受歡迎程度下降,他將難以不顧軍政機關立場「一意孤行」;屆時杜特爾特甚至有可能仿效阿基諾政府,用南海問題來做社會動員,以提升自己的支持率。此外,一旦南海爭議海域發生中菲艦船、人員的意外衝突,就很可能在菲律賓國內引發軒然大波,民眾對強硬立場的訴求很可能壓倒杜特爾特的個人偏好。

  以上因素綜合來看,杜特爾特在南海問題上保持低調的時間和他親近中國的程度,都受到自身支持率和菲律賓社會民意的制約。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南海爭議問題始終會影響中菲雙邊關係的發展,這並不以兩國領導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事實上,「解決」南海主權爭議非常困難,「管控分歧」才是可行的目標。

  本文由香港政策研究所國際關係中心沈旭暉策劃,黃思為筆錄整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