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財經11月14日訊(記者李昌鴻)根據致同(香港)會計師事務所最新發表的《亞太地區前景展望》國際商業調查報告(IBR報告),亞太區商界領袖認為來自中國經濟再平衡的風險,對區內企業經營面臨的威脅,由去年同期第三位升至今年的第二位。結果反映,近年亞太地區經濟體與中國之間的聯繫越趨緊密,令中國經濟調整對區內營商環境構成的影響不斷增大。
企業積極尋求商業多樣化
IBR報告訪問亞太區內675位商界領袖,結果顯示,人口老化(35.7%)仍然是區內商界領袖認為最具威脅的一環。認為中國經濟再平衡是主要威脅的有33.8%,而認為威脅來自因領土主權衍生的地區衝突則有32.1%。
中國經濟再平衡是指,減少倚賴固定資產投資作為增長的主要動力,轉向以消費和服務業為主導的增長模式。經歷數十年的「增長奇跡」后,中國的經濟近年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較早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的報告中提及,中國經濟轉型過程可能崎嶇不平,中期內,中國經濟可能面臨信貸增長過快的風險。
致同會計師事務所全球亞太地區協作領袖Robert Quant指出:「近年來大部分亞太地區經濟體與中國之間的聯繫緊密,隨着中國向服務型經濟轉變,區內企業亦需要採取積極的措施作出調整,盡量減少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雖然中國將繼續扮演區內重要貿易夥伴的角色,但企業應該探索多樣化的方式,除了深化貿易夥伴關係,亦應促進產品及服務業多元化,以應對中國經濟再平衡的影響。」
提及對未來五年亞太地區主要機遇的看法,28.6%受訪區內商界領袖認為主要機遇來自商業自動化技術。Robert Quant表示:「人口老化情況持續為亞太區帶來機遇及威脅。隨着商業自動化技術的冒起,傳統商業運作模式將有所改變。只有那些敢於變革並採用自動化業務和改變工作流程的企業才能夠在未來幾年更容易獲得成功的機會。
另一方面,IBR報告指出2016年第二季度,亞太地區整體的企業樂觀情緒增長7個百分點達到28%,其中,東盟地區的增長尤為顯著,2016年第二季度的企業樂觀情緒達到34%。
Robert Quant補充,「企業樂觀情緒在東盟國家的顯著增長,歸因于2015年成立東盟經濟共同體以及政府積極推動所帶來的機遇。然而,由人口老化以及中國經濟的進一步放緩所帶來的挑戰,將對區內國家(包括東盟國家)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