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財新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上月均遠超預期回暖,錄2014年7月來最高。兩指數同錄51.2,環比分別漲0.8個百分點、1.1個百分點,此前市場預期分別為50.3和50.1。針對官方數據的大幅改善,國家統計局稱,由生產和需求回暖、結構化續優化、供給側現積極進展等五大因素所致。製造業雖開始回暖,但有分析擔憂,企業生產經營中面臨內外夾擊的問題,未來還需穩增長政策持續支撐,製造業PMI總體將在略高於榮枯線上方(50)波動。\大公報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官方製造業PMI數據錄51.2,已是連續第三個月高於榮枯線。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解讀稱,多重因素造成官方數據大幅改善。首先,生產和市場需求回暖,擴張加快。其次,結構持續優化,新動能加速聚集,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PMI錄一年來新高。再次,供給側改革現積極進展。第四,去產能、去庫存和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回暖,進一步刺激生產。最後,企業預期繼續向好,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環比再漲0.1個百分點錄58.5,連升四個月。
統計局:五利好促回升
交銀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也表示,積極因素較多,二季度以來製造業PMI便呈現升勢,且市場需求亦明顯回暖,企業生產逐步加速,預計現時中國經濟增長動能已有所增強。
官方PMI五大核心指標全線上揚。雖然從業人員、原材料庫存指標環比漲0.2百分點和0.7個百分點,錄48.8和48.1略低於榮枯線;但生產、新訂單、供應商配送時間等指標高於榮枯線,環比漲0.5個百分點、1.9個百分點和0.3個百分點分錄53.3、52.8和50.2,其中生產和新訂單更為今年來高點。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指,新訂單指標的上漲,是推升製造業PMI超預期回升的重要因素。劉學智稱,製造業穩增長政策支持下,運行狀況已獲得明顯改善,儘管從業人員指標仍低於榮枯線,但該指標已連升四個月,顯示製造業就業整體穩定。
官方數據還顯示,大型企業PMI仍處擴張區,報52.5;中、小型企業PMI則分別報49.9和48.3。蘇寧金研院研究員石大龍坦言,不同類型企業之間景氣度的分化,或導致製造業未來回暖動力的不足。
趙慶河也提醒,企業生產經營中仍面臨一定困難:全球經濟復甦乏力,中國進出口形勢依然嚴峻;其次,資金緊張、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例仍超40%;最後,儘管中、小型企業PMI明顯回升,但仍在收縮區。
財新數據連擴四個月
同天發布的財新製造業PMI表現同樣搶眼,連續第四個月處於擴張區。財新智庫莫尼塔宏觀研究主管鍾正生認為,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似乎明顯回暖,「經濟短期企穩,主要拜政策維穩所賜,後續政策支持或仍必須,否則工業生產有被投資拖累的風險」。
展望未來製造業走勢,劉學智稱,經濟運行近期企穩跡象明顯,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亦現回暖,隨着基建投資項目的逐步落實,政策效果的釋放已促生產需求出現恢復,且外部需求疲軟狀況有望獲得改善。但鑒於中國經濟仍處新舊動能轉換期,製造業去產能、去庫存壓力短期難以解除,加上製造業投資增速正處低位,預計未來製造業PMI總體將在略微高於榮枯線上方水平波動。
石大龍則對外需企穩表示擔憂,表示後期外需仍有進一步萎縮可能。支撐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結構性企穩的積極因素在增加,但不容忽視的是,外需疲弱、中小型企業生產尚未恢復、企業降成本壓力有所加大等因素仍將影響經濟進一步企穩甚至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