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無論在金融、進出口物流等方面,本港優勢尚有發揮的空間,加上接近內地貨源和消費者的優勢、對海外市場和產品的了解,完全可以在跨境電商方面發揮優勢\資料圖片
過去數年,互聯網所推動的「電子全球化」(e-globalization)浪潮來勢兇猛;跨境電商作為新的貿易渠道,已成為全球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性與日俱增。而跨境電商帶來了「去中介化」的趨勢,對許多傳統貿易中介來說,無疑是顛覆性的挑戰。香港要保持國際貿易、物流樞紐的角色,必須順應跨境電商「新中介化」的趨勢,積極拓展跨境電商,開拓貿易新模式、新角色。\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 洪雯博士
跨境電商是指通過電子商務手段達成交易的進出口貿易活動。過去數年,全球貿易增速大幅放緩,但跨境電商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貿易形式,卻大放異彩。
跨境電商發展令人矚目
跨境電商包括了進口、出口、B2B(跨境批發)、B2C(跨境零售)。根據麥肯錫的數據顯示,僅僅在B2C層面,全球目前有3.6億消費者通過電子商務從其他國家購物,而2020年將增加至超過9億人。阿里跨境電商研究中心與埃森哲合作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全球跨境B2C消費總額將從2014年的2300億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接近一萬億美元,年增長率達到27%。
跨境電商在內地的發展尤為矚目。根據內地商務部、海關總署及數個研究機構的數據,2015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總額達到4.8萬億元人民幣,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9.5%;未來數年,中國跨境電商將以超過20%的年增長率成長,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2萬億元人民幣,佔進出口總額的37.6%。考慮到中國是全球第一貿易大國,這一比例相當驚人。
金融海嘯成發展契機
今年九月在杭州召開的G20(20國集團)峰會上,全球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提出了建立eWTP(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全球電子商務平台)的倡議。因應全球互聯網經濟及跨境電商的發展,eWTP將作為現有WTO體系的補充,致力於推動各國合作建立電子貿易規則和行業標準,降低壁壘,為中小企業和年輕人通過電子商務參與「全球買、全球賣」提供方便。
馬雲這一倡議醞釀已久,在會議上得到與會組織的首肯,納入了G20峰會中文版公報;可見,跨境電商已成為全球貿易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跨境電商近年在內地高速發展有數個背景。其一,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經濟、消費放緩,傳統「集裝箱」式的大額貿易遭遇重創,長期、大額的採購模式逐漸轉為小額、多件、短期的「碎片式」採購模式──而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在彙集小訂單方面有無可取代的優勢,正好能配合小額外貿的發展。
其二,在出口方面,金融危機後,國外普通消費者(歐洲、美國)財富縮水,而中國價廉物美的產品正能滿足數量眾多、散布於全球各個角落的草根消費者的需求,而互聯網正好能將這些需求聚集起來,為中國出口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其三,進口方面,中國中產階層快速崛起,對海外高品質產品的需求大幅上升,而互聯網在聚集海外眾多品類產品、提供方便和多樣化的選擇方面具特別優勢,進口電商因而興起。
去中介化與新中介化
同時,跨境物流解決方案(如海外倉、專線速遞等)和跨境第三方支付(如Paypal、Alipay等)有了較大發展,使跨境電商得以解決以往限制其發展的難題,大大提升了消費者體驗和用戶黏性。
此外,互聯網技術和社交網站在近年有突破性發展,為跨境電商吸引消費者、並進行跨境精準營銷提供了支持。
在上述背景下,內地出現了一批大型跨境電商平台和企業,如出口方面有速賣通、一達通、敦煌網、蘭亭集勢,以及香港人創立的DX.COM等,進口方面則有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跨境通等。
跨境電商與傳統的貿易在商業模式方面有根本性的不同。
以出口為例,在傳統一般貿易模式下,商品從廠商到最終消費者,需要經過出口商、進口商、分銷商、零售商等數個中間方。而在出口電商模式下,諸多傳統的貿易中介被省略掉了,供應鏈大大縮短;與此同時,很多類似阿里巴巴、順豐這樣的「新中介」應運而生。可見,跨境電商的商業模式中出現了「去中介化」和「新中介化」並存的現象(見圖)。
跨境電商面臨的挑戰
另外,出口電商平台能集合多個小訂單,整合為大訂單,並集合與貿易相關服務,讓各方在一個平台上協作,效率大大提升,成本卻大幅下降。而無數小批量訂單彙集起來,其總量可以非常驚人,這正是馬雲所說的「大象敵不過螞蟻」。
儘管內地出口電商近年迅速擴張,但該行業仍面臨許多挑戰和風險。不少出口電商是利用政策的灰色地帶來開展業務,例如利用郵政小包出口來逃避商檢、關稅等。另外,出口電商最受歡迎的產品多數是國內和國外有明顯差價的產品,但中國商家售賣的這類產品存在假冒、侵權情況。此外,全球市場龐大,商家難以在分散的全球市場實現本地化等等。
推動中國外貿轉型升級
不過,內地一些領頭的出口電商商家方正不斷轉型升級。例如,不少賣家開始創立自己的品牌,成功打造電商自有品牌的案例已不少見。同時,隨着中國品牌的崛起,不少電商平台逐漸從「中國製造的出口渠道」轉變為「中國品牌的出口渠道」。亦有出口平台開始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為賣家提供品質控制、產品檢測等必須面對面互動來完成的服務。此外,部分商家亦開始與海外當地的零售商或服務商合作,甚至在某些重要的海外市場設立辦事處,提供本地化的服務。
跨境電商的發展實際上是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升級版,是「互聯網+」在外貿領域中的應用。
以出口為例,中國的出口電商實際上也是「中國製造,西方銷售」的產業供應鏈,這點與傳統的出口模式是一樣的,並沒有新鮮之處。不過,在出口電商的供應鏈中,中國商家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中國政府助建生態系統
在傳統出口模式下,無論是一般貿易還是出口加工模式,供應鏈中佔主導地位的通常是國外商家。而在出口電商模式中,一個顯著的不同點就是中國商家成為了供應鏈的主導者,國外客戶購買的不再是中國製造的外國品牌產品,而是由中國商家自己設計和研發的產品,不少還是中國的自主品牌產品。
因此,在出口電商模式下,中國商家在價值鏈上的角色大大提升,不僅參與了製造的全球化,而且參與到銷售全球化的格局中,成為中國出口貿易的升級版。
從2013年開始,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跨境電商的發展態勢及其面臨的風險,因此開始通過一系列相關政策,讓跨境電商的經營陽關化,並積極推動「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的建立,以促進和規管商家的發展。
例如,中國海關總署相繼設立了杭州、上海、成都、重慶、廣州、深圳等十三個試點城市,為跨境電商設立「綠色通道」,跨境電商交易中涉及的報關、結匯、出口退稅和進口納稅等手續都可以在網上完成,企業還可以一次性為多次出口進行申報、退稅。近期,更有某些城市的政府(如杭州、青島)更到海外設立公共海外倉,為本市的出口電商企業服務。
顛覆傳統外貿模式?
該問題的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一方面,出口電商使得部分中國製造的產品和國內品牌得以直接面向國外市場,不再需要經過國外進口商、經銷商甚至是零售商,大大減少了供應鏈上中介人的數量,對許多貿易中介來說是顛覆性的挑戰。
但另一方面,出口電商雖然在小批量訂單方面很有優勢,但目前尚不擅長應對海外大型零售商和品牌的需求。大型零售商和品牌需要為他們度身訂造專有的供應鏈,他們的訂單通常較大,對產品品質和檢測標準有嚴格的要求,對供應商的生產能力和信譽的要求很高,以保護公司的商業秘密和品牌形象。因此,他們通常不會在網絡上從不了解的供應商手中採購產品。從這個方面來看,出口電商目前尚難以顛覆傳統大訂單的貿易模式。
然而,隨着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出口電商的商業模式正不斷升級,該行業也處於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出口電商未來能否為海外大訂單服務,從而徹底顛覆傳統貿易模式,目前尚難預料;但訂單碎片化的趨勢日趨明顯,大訂單數量銳減卻已是事實。
香港傳統樞紐角色受威脅
跨境電商的發展對香港的發展有深遠影響。香港以貿易起家,貿易一直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並帶動物流、金融、法律、會計等一系列服務的發展。長久以來,香港逾10萬間貿易公司一直扮演着中介角色,作為內地或亞洲的生產基地與歐美品牌商和零售商之間的橋樑。
然而,香港在電子商務方面一直處於落後,在跨境電商方面的參與嚴重不足。而跨境電商「去中介化」趨勢對許多傳統貿易中介來說,無疑是顛覆性的挑戰,香港國際貿易樞紐的角色因此面臨威脅。
物流金融基建仍見優勢
事實上,香港在傳統貿易方面的優勢,在互聯網時代仍然可以加以利用,推動香港參與跨境電商的發展。
例如,內地中產階層消費崛起,對海外優質產品有巨大需求;而香港貿易商擁有廣泛的貿易網絡,對海外產品有深入了解,可以為內地的消費者張羅能滿足他們需求的產品,將香港從中國產品出口的轉口港,轉變為中國進口產品的樞紐。
另外,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其開放程度是內地任何一個自貿區都無法企及的,完全可以在跨境電商方面發揮優勢。目前,阿里巴巴旗下的進口電商網站天貓國際將其註冊地放在了香港,便是因為內地的電子商務對外資有不少限制,而天貓國際在香港註冊,便消除了海外零售商和品牌商進駐平台方面的障礙。
物流方面,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跨境電商均涉及多個國家之間的網絡狀貨物流通,香港貨物自由進出的優勢無疑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目前,香港已經出現一些專為跨境電商服務的物流商,不少國家的郵政系統也在香港設立了辦公室。
金融方面,跨境電商涉及多種貨幣的支付和兌換,而香港貨幣自由兌換、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等等優勢就顯現出來。另外,在稅務、法律等方面,香港的優勢亦有發揮之地。
總體來看,在電子商務時代,香港傳統的貿易網絡和渠道,以及作為自由港能讓貨物、資金、信息自由流通的優勢尚有發揮的空間;加上接近內地貨源和消費者的優勢、對海外市場和產品的了解,香港在跨境電商領域可以有所作為,非常值得各界去探索。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