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近年來,資金流向高收益的長期國債市場,成為金融市場交投最頻繁交易之一,央行的零息政策刺激資金進一步流入,今年以來全球這類債券增加7330億美元(約5.71萬億港元),創歷史高位。
美國銀行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這類投資增逾一倍至6萬億美元。分析員認為,全球長債市場面臨過熱風險。
倘利率上升 損失更大
基金投資經理表示,雖然長債今年大部分時間表現良好,但前景面對挑戰,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通脹開始上升,加上美國聯儲局加息預期升溫,開始令到投資者感到不安,擔心當利率上升,導致更大損失。
貨幣基金經理表示,利率由超低水平上升,意味債券價格下跌空間大,上升空間收窄。根據巴克萊主權債指數,利率每升1個百分點,相等於全球投資者損失2.1萬億美元。
TCW投資組合經理表示,過多投資者向一邊靠攏,最近的長債沽售只是開始。
歐洲多個國家發行長債,愛爾蘭和意大利分別發行至少50年期限債券,泰國也發行類似長債,上周沙特阿拉伯進行新興市場國家最大規模發債,其中包括30年期債。
同時,阿根廷和巴西均發行30年期債券,評級機構標普給予這兩個國家為垃圾評級。
事實上,長債已經成為債市主導,如果在本世紀初投資美國30年期國債,年率回報為7.8%,較標普500指數同期升幅為高,不過十月份美國長債表現是2015年6月來最差,相對孳息則升約0.2個百分點,但債券價格跌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