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頓三個輸錢定律中,發現到沽出股票止賺後,若股價繼續大漲特漲,對投資者情緒的打擊,堪比金錢損失,而衍生的問題卻十分嚴重。當年牛頓原始投資額是7000英鎊,獲利7000英鎊,但最終輸掉兩萬英鎊,說明他再次入市時,態度非常狠,所以投入更大注碼,這是人的通病—「發窮惡」。有研究發現,人面對虧損時,未必會輸到怕,反而風險偏好會更大。
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引用以下個案說明人的風險偏好。
問題1.假設你今天多了300美元,在下列選項中,你會挑(a)確定再獲得100美元,或(b)有50%機會獲得200美元,但50%機會損失零美元。
問題2.假設你今天多了500美元,在下列選項中,你會挑(a)確定會損失100美元,或(b)有50%機會損失200美元,但50%機會損失零美元。
調查顯示,在問題1中,有72%受訪者選(a);在問題2中,有64%選(b)。Thaler解釋稱,當有利潤在手,風險偏好就會較低;陷於損失時,風險偏好就會增加。對應上面問題2的(b)選項,Thaler認為,由於損失第二筆100美元的痛苦不及第一筆100美元,所以較多參與者願意冒更多損失的風險,以換取不用損失的機會。
最後,Thaler提到,價值函數(附圖),說明人對財富增加或減少,呈現敏感度遞減現象;損失10美元與20美元的差異,遠大於損失1300美元與1310美元。另方面,損失函數線形相比增益函數線形陡峭。簡言之,相比增益100美元,人對損失100美元會更敏感(由縱軸效用增加、效用減少的變化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