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學子在江西省博物館參觀。\大公報實習記者董秋辰攝
在南昌贛江之濱,江西省博物館似一方寶盒,珍藏着一件件珍貴文物,其中,有「江南青銅寶庫」之稱的商代新干大墓出土的青銅器,印證着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7月23日,「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西行」採訪團走進江西省博物館,探訪這枚「贛地寶盒」裏的文明印記。\大公報記者黃慧、實習記者尹瑾、董秋辰、宋安昕
江西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古稱「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之區」,具有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文化璀璨等眾多優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作為江西省博物館七大基本陳列的壓軸之作,「虎踞江南──新干大墓與青銅王國」展覽,長期對外展出。新干大墓是一座大型方國王陵,出土青銅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其中國寶級文物5件,國家一級文物23件。經考古發掘,新干大墓是中國出土青銅器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大型商代墓葬,與殷墟婦好墓、三星堆祭祀坑並稱為商代青銅器三大發現,堪稱「江南青銅寶庫」。
全景展示江南青銅文明高度發展
展覽以「一座王墓、一個方國、一支青銅文化」為主線,從「王者歸來」「山河安在」「回望繁華」「融匯多元」四個部分,層層深入王的世界,探索三千多年前的贛鄱大地,全景展示江南青銅文明高度發展的文明成就,讓觀眾領略多元一體進程中的中華文明。
江西省博物館開放教育部講解員羅明介紹,新干大墓位於江西新干縣大洋洲鎮,其發現將中國青銅文明和整個商代歷史、文化研究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是中國南方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青銅器對於青銅時代的王權統治具有特殊意義。商王室是高水平工匠的主要擁有者,掌握着高質量青銅器的生產能力。
長江中下游銅礦資源豐富,商王朝南下獲取銅礦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和禮器制度,開啟了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新時代。新干大墓的精美青銅器,印證着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在展覽現場,一件雙面齒雲雷紋青銅大鉞,其中部開口,雙面露齒,環飾燕尾紋一周;肩下及兩側裝飾雲雷紋,紋中凹線處有錯嵌紅銅的痕跡。此鉞是目前所見商代青銅鉞中最重的一件,象徵着持有者地位高貴與權力顯赫。據悉,鉞是王權的象徵,三千年前漢字中的「王」字,就是鉞的象形。新干大墓出土了2件青銅大鉞,4件青銅小鉞。商代同一墓葬出土成對青銅大鉞的,只有河南安陽殷墟的商王武丁之妻「婦好」墓、山東益都蘇埠屯的某方國國王「亞醜」墓。
虎形隨葬品 攜帶「國家密碼」
類比可知,新干大墓的墓主應該是贛水流域某方國的國王。清江盆地贛江兩岸,商代遺址密布。
距離新干大墓東南約2.5千米的牛頭城,依山而建,內外城相套,內城宮殿寬廣,外城煙火繁忙,儼然一處方國都邑。牛頭城與新干大墓,前者為王的都城,後者為王的陵墓。墓中出土的大量以虎形象為裝飾的隨葬品,更是攜帶着「國家密碼」。
文物所呈現的是一個繁榮的國度:祭壇神聖,鼎鬲甗罍卣排列有序,祭祀盛典隆重莊嚴。城牆高聳,刀劍矛戈鏃裝備精良,城池營壘安如磐石;犁田種稻,墜網捕魚,採礦冶銅,摶土燒瓷,繅絲織布,琢玉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