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大巴門」爆出後,又有戲劇性發展。9名女性先後現身,從不同角度控訴他曾如何「不尊重女性」。此外,特朗普今年6月還被控在上世紀90年代強姦一位13歲少女,紐約法庭將在12月公布案件進程。儘管希拉里陣營堅稱不是這一系列女性出場的幕後推手,但在最後階段,民主黨已經集中所有火力炮擊特朗普對女性習慣性的不恥行徑。米歇爾.奧巴馬在新罕布什爾發表的專門針對這個問題的演講,被左派傳媒譽為選舉中最富感情的演說而大肆宣傳。
特朗普過往對女性極端不尊重的言行,迫使共和黨建制派掀起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叛逃」潮。在眾多議員、州長紛紛表態不會投票給特朗普後,年輕一輩的建制派頭領萊恩也宣布,收回對特朗普的支持,把重心放在共和黨的國會選舉上。建制派只有共和黨主席普利巴斯還堅持「站在特朗普身後」,但這個「光棍司令」的話只能是門面話而已。
與傳統媒體交惡
特朗普繼續無望地深陷與控訴者和傳媒的口水戰中。他的律師發信給《紐約時報》控告其「誹謗」,結果後者措辭強硬地回覆:「誹謗」的特徵是對「受害人」造成名譽上的傷害,但該報的報道對特朗普的形象絲毫無損,因為他現在的形象正是由他自己多年來的言行塑造出來的,根本是咎由自取。
離大選只剩最後三個星期,特朗普已再無迴旋時間。在與共和黨建制派決裂後,其勝機只能寄望於燃燒另類右派和基督教保守派的投票熱情。他孤注一擲,煽起「芭蕉扇」,企圖將這些支持者對整個政治和傳媒生態的敵視變為熊熊烈火,撲向所有站在他對面的人。他在每一個大規模集會上都痛罵民主黨和共和黨建制派,狂批所有被譽為第四權的「主流傳媒」。
回顧選戰,特朗普和傳統媒體交惡可能是最大失誤。初選時他和傳統媒體關係不錯,早在3月已免費拿到相當於20億廣告費的曝光量。相比希拉里一向不得媒體喜愛,特朗普如果在大選期間還能「遊刃有餘」地穿梭於各大媒體,無異於如虎添翼。但在5月底,《華盛頓郵報》批評他所謂捐款給退伍軍人慈善組織一百萬美元,是「口惠而實不至」時,他怒斥該報記者是騙子。那成為他和傳統媒體交惡的分界點。隨後歷次媒體挖料中,他也是「一點就着」。他得罪的媒體越來越多,針對他的媒體記者也越來越多,挖料也越來越深。
與傳統媒體交惡後,特朗普基本只能依靠右翼網站和社交媒體,以及傳統右翼Fox News的幾檔節目。這些媒體的受眾面窄,且缺乏有功力的調查記者,根本無法發起對希拉里的新的有效攻擊,只能依靠維基解密放料。民主黨的應對方案很簡單,一是「置之不理」,同時加強火力攻擊特朗普,以轉移視線;二是指責「俄羅斯干涉美國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抵銷了影響。儘管維基解密連日爆料,但主流媒體為希拉里「保駕護航」,報道甚少,根本沒阻礙希拉里的上升勢頭。
迷信網上人氣
特朗普迷信社交傳媒和網上人氣。由於社交媒體有迴聲室效應和過濾氣泡效應,容易造成小圈子(包括人數龐大的小圈子),圈內的歡呼會令人誤以為圈子的領袖在真實世界也一呼百應。
特朗普的集會人群熱情高是一個事實,在支持者眼裏,這才是真正的美國「沉默的大多數」。然而這種「印象」和現實究竟有多大差距?如果現實中的「沉默的大多數」的熱情果真被特朗普全面點燃,那麼應該會在現階段的選民登記和提前投票的統計中有所顯示。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任何跡象證實這一點。
而且,在最近的各項民意調查中,特朗普都顯著落後於希拉里5-6個百分點。著名的數據分析網站538,目前預測希拉里獲勝的幾率是86%。
特朗普的支持者痛斥傳統媒體「偽造民調數據」,認為《洛杉磯時報》的民調是「唯一準確的」傳統民調,因為它把選民投票熱情也考慮在內。在此民調中,特朗普一直領先希拉里(除了最近一次平手)。其實,這個民調和其他民調不一樣,並非每次調查都重新隨機抽取訪問對象,而是從一開始就隨機固定了一批被訪對象,然後在選戰過程中不斷詢問他們的態度,成為這個民調的系統誤差。
綜合各種因素來看,如果沒有奇跡,特朗普的敗選結果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