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自2005年公布相關數據以來,中國民間投資增速就一直高於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不過,這一局面今年來突然發生逆轉
「現在日子很不好過,好多朋友都在考慮關掉工廠,還有一些朋友正在辦理移民。」說起當前的經濟形勢,江蘇一家年產值數十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民營企業老闆黃海(化名)憂心忡忡。他創辦企業近三十年來,歷經跌宕起伏,但還很少見過周圍的民營企業家如此普遍地悲觀。\大公報記者 賀鵬飛
黃海的擔憂在官方的統計數據中得到了印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來,中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出現「斷崖式下跌」。
自2005年公布相關數據以來,中國民間投資增速就一直高於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不過,這一局面今年來突然發生逆轉。對此,黃海認為,這固然與宏觀經濟環境惡化,加上各種成本上升導致的企業盈利能力下降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大量民間資本找不到好的投資出路,也缺乏投資信心。
「玻璃門」現象仍存在
他說,此前三十多年中國民營經濟之所以發展迅猛,主要還是因為空間較大,到處都是投資機會,但現在民間資本能夠進入的領域大多已成為競爭激烈的「紅海」,繼續投資的空間有限。要想進一步突破就勢必會觸碰政府和國企的「奶酪」,例如金融、能源、公共服務等領域,這自然會遭遇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阻力。
江蘇省工商聯新近完成的一項針對民營企業的調研發現,在傳統國有經濟控制的行業和領域,民企仍面臨着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政策性限制和障礙,「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現象仍然存在。
比如,國家一直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能源等壟斷行業,但因為缺乏對產權、利潤分配等問題的可操作性配套措施,從而導致民間資本遲遲無法進入。又比如,相關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銀行業,但在行業範圍、投資比例、主發起人、入股條件等方面卻存在門檻過高、限制過多的種種「藩籬」。
江蘇省工商聯認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既影響企業進一步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也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沈坤榮指,在當前外需下降難以扭轉的情況下,國內部分具有消費需求潛力的領域,如第三產業中的公共服務行業,又由於存在准入門檻和壟斷,令非常充沛的民間資本難以進入。
擔憂重現「國進民退」
與民間投資增速急劇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國有投資增速卻持續走高,且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沈坤榮稱,國有投資的比重太大,正在對民間投資形成「擠出效應」,導致當前經濟增長乏力。
「大家都擔心出現新一輪『國進民退』。」南京一位民營企業老闆也指出,新老「36條」(指國務院於2005年出台的《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2010年出台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都明確了民間投資「非禁即入」的原則,但實際上都沒有得到較好的落實。不僅國企控制的壟斷領域仍是「鐵桶一塊」,即便是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國企也有擠佔民企發展空間的勢頭。如早在2010年,國資委就曾明確要求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清退地產業務,但至今這些央企並未完全退出,且在今年火爆的樓市中推波助瀾,頻頻製造「地王」。
江蘇省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坦言,在當前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時,很多地方政府仍習慣於依靠政府投資平台和國企的巨額投資刺激經濟,如同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四萬億計劃」,但刺激效果已大不如前,而且副作用明顯。包括一些原本應該被列入「去產能」名單的企業得以死灰復燃,以及令民企產生「國進民退」的聯想等。
不缺扶持政策缺落實
「地方政府要為民間投資下滑承擔主要責任。」這位官員批評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將民間投資大幅下滑歸咎於宏觀經濟下行等外部因素,卻無視自身的問題,「這其實是在逃避責任」。
他舉例說道,在中央力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仍秉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態度,將優質項目留給當地政府投資平台和國有企業,而留給民企的PPP項目大多「沒有多少油水」,民企參與熱情自然不高。
同時,中央連續出台的簡政放權和減稅降費等政策也沒有全部落實到位,加上地方政府不作為和庸政懶政等不良現象增加,勢必嚴重挫傷民間投資積極性。
「現在不缺政策,缺的是落實。」黃海強調,如果得不到落實的話,政策出台得越多,越影響政府和政策的公信力,民企的投資信心和耐心也必定隨之逐漸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