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起:李偉雄、黃家樑和陳志華為香港中學歷史教育開藥方\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大公報訊】記者唐曉明報道:中史教師會理事黃家樑稱,目前中史教育不理想的情況,並不比未成為必修科時的通識教育科差,問題在於教育局是否有決心盡力做好這一科,「通識教育投放了大量資源,提供大量資金、培訓、講座,最後都能順利開展,如果用同等人力物力放在中史改革上相信可以做到。
例如過去政府鼓勵學校開設綜合科學,會向學校提供資助,面對初中很多學校不開中史,教育局亦可考慮採用這類方法處理。」
黃家樑認為,如果政府用心提供資源及培訓,香港校長和老師有心會跟隨,但過去局方投入資源不足,還將科目不斷與其他科目整合,予人感覺不重視,令科目萎縮。「通識教育科都需學習課程解讀、考評,政府亦提供大量教材套,反而中史卻乏善可陳。單以教育局而論,十多個官員負責通識教育科,中史科卻只有兩個,從中可反映重視程度的分別。」
中國歷史教育學會理事陳志華認為,中史不能硬推,政府可從輕鬆的角度入手,例如鼓勵電視台及傳媒滲入歷史元素,並善用電子學習。他說,電子學習互動性強,上一代老師講解得好,又功力深厚,但這一代的學生則想有更多參與課堂的機會,電子學習能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他建議,近年多了一些新的科目,可考慮刪減功能重疊的課堂,例如普通話教中文,是否考慮取消普通話科?又例如有學校中三開設物理、生物、化學科,是否可以抽走某些理科?
在中史科的教學法上,陳志華認為,目前中史科推行的是螺旋式課程,即初中課程先教一次,再於高中教一次,容易令學生感到沉悶。他認為是時候反思,螺旋式教法是否仍適合香港現今社會的教學需要。他補充,可考慮從高小開始教中史課程,提早進行國史教育,讓學生到初中時有更多時間鞏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