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藉着「一帶一路」,中國內地企業可聯合具備一流國際服務水平的港澳企業共同走出去
中國已將「一帶一路」倡議確立為中長期發展規劃,作為一項攸關全方位對外開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成敗的新國策,「一帶一路」目前亟需規劃出具體的可操性措施。同時,我們也需要對這項龐大工程有專業的風險評估,以應對推動的過程中將遇到的考驗。\絲路智谷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 梁海明
多年來,中資企業的「走出去」進程一直面臨不少挑戰,目前內地對外投資企業超過一半仍處於虧損狀態。由於許多投資的經濟效益不彰,以國企為主體的對外投資行為易被外界視為有政治目的,而以民企為主體的對外經濟行為又常面臨對投資國環境未有全面審查,對國際投資的遊戲規則與市場變化經驗缺乏和跨境融資難等問題。
當前中國設立了「絲綢之路基金」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金融組織,並準備動用龐大外匯儲備,提供巨量資金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和第二產業。但如果企業海外拓展的盈利能力不能顯著提高,則這項龐大的投資將面對回本過程漫長、投資回報率低,部分甚至成為壞帳的風險。
而且,中國規模巨大的過剩產能能否順利轉移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沿線國家是否有足夠的接受和消化能力,沿線國家政局以及對華關係是否能維持穩定,甚至外界對「一帶一路」政策是否存有疑慮等都可能極大地影響到投資的效果。
面對上述種種挑戰,如果沒有具體的、可操性的應對措施,不但對外投資容易再遇挫折,原本有意「走出去」的企業更會心懷懼意,有可能拖慢「一帶一路」的落實。
建鑲嵌性自主的時空集團
作為國際自由港、國際貿易中心的香港,過去數十年在「走出去」、「走進去」和「走上去」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國際資源和成功的國際經營經驗。如果「一帶一路」倡議能夠有機結合香港的資源和經驗,將有助於推動中國內地企業增加境外直接投資、開拓海外市場、擴大產品輸出、消化過剩產能及突破貿易障礙等國際化進程,為政策的全面、成功落實奠定堅實基礎。
其一,可結合香港資源和經驗,促成跨界、跨境的「時空集團」推動內地企業進一步「走出去」。
許多香港企業「走出去」之所以成功,除了企業決策者本身擁有國際視野,具有制定與實踐海外投資戰略的豐富經驗外,更多的是借助香港由政府、半官方機構和各大商會組成的「三位一體」、群策共生的力量,避免單打獨鬥。
香港實質奉行的是「有導向的自由貿易」主義,由政府引導經濟和企業發展大方向;半官方機構如貿易發展局、生產力促進局等扮演「探射燈」角色,集中力量於國際貿易協商和市場拓展;中華廠商聯合會、香港工業總會等各大商會,則彌補政府部門和半官方機構不足,通過分析研討會、實地調研考察等方式,為會員提供新興市場詳盡的投資指南,以及提供包括會員企業在對外投資中有關金融、基建、商貿等各方面的具體需求的服務。
香港這套「鑲嵌性自主」(embedded autonomy)的機制運行多年,官方和民間協調互動(鑲嵌性)的合作行之有效,歐美許多國家,還有日本等地區也有類似機制。
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之下,國家有關部門也可以考慮借鑒這套機制。針對「一帶一路」中某些重點的國家、產業和項目,可考慮在香港組建一個或多個「時空集團」(time-space envelope)。
所謂「時空集團」是着重地區性合作的跨界、跨境的合作組織,過去二十年來被用以概況東南亞地區和歐盟中部分國家的合作模式。「一帶一路」下的「時空集團」,可由內地、香港的相關官方部門、半官方機構、銀行、基金和商會等組成,三地相關民營企業共同參與的一個戰略網絡和投資平台。
在具體操作中,「時空集團」的參與者可在香港成立針對特定國家、產業和項目的專項海外投資基金或投資機構,通過內地參與者自身資源,結合港澳地區熟悉國際市場規則、具有豐富國際投資經驗、信息發達等對外投資的先發優勢。除了可以用「香港元素」淡化國家色彩外,也有助於解決內地企業「走出去」過程中不大了解國際市場規則、跨國語言和文化差異等問題。
此外,「時空集團」中的內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除了可在「絲綢之路基金」和「內保外貸」、「跨境融資」等平台進行融資外,還可通過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香港在整個「一帶一路」輻射的區域均具有顯著的金融比較優勢,完全可以打造成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中融資的另一主渠道,為中小企業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創符合國際標準投資機制
其二,可結合香港資源和經驗,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國際化、高標準的投資及後續服務機制,推動中國內地企業深入境外市場,真正「走進去」。
在對外投資過程中,由於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產業結構相似,雙方貿易競爭較強,中國過剩產能進入這些國家較為困難。加上歐美日的跨國企業對投資沿線國家興致勃勃,中國企業又遭遇強勁競爭對手。在過去的經驗中,部分沿線國家政府更迭後,甚至輕易推翻與中國企業簽訂的合同。
面對上述挑戰,一方面,建議中國內地企業可聯合具備一流國際服務水平的港澳企業共同走出去,除了投資於基建等「硬件」外,更為沿線國家提供高標準、高效益、高附加值的服務「軟件」,讓沿線國家依賴、離不開中國企業的投資,歡迎中國企業的投資。
具體而言,例如中國在對沿線國家進行高鐵鐵路、機場和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時,可聯同香港的港鐵公司、機管局、港口營運商和澳門的休閒旅遊業經營者共同「走進去」。
雖然香港企業並不擅長修建大型基礎設施,但在運營、服務上卻有各自的獨到經驗。香港港鐵公司在車站管理、車站設計的便利性上有口皆碑,其車站上蓋的房地產綜合發展的模式更讓港鐵成為全球極少數盈利的公共交通系統。香港機管局在機場設計、航班管理和高效運作等服務的模式也早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作為國際航運中心,香港的港口運營商在碼頭建設、航運調配和國際物流方面,澳門的休閒旅遊業經營者在城市整體旅遊規劃方面,都擁有豐富經驗。
另一方面,一般香港企業在「走進去」投資國時,較少有合同被無故撕毀的遭遇。這是由於香港作為開放、成熟和國際化的城市,除在政治、法律、經濟、市場等領域都與國際接軌外,還擁有大量國際一流的法律、會計、金融等專業人才,可為企業對外投資提供專業風險評估和法律保障。港澳企業大多也非常遵守專業化原則,對外投資均採用符合當前國際標準的模式。
因此,在對外投資新機制的制定和推行過程中,國家有關部門可邀請香港更多參與對外投資機制的設計和規劃,摒除部分內地企業採用依靠「人際關係」、黑箱作業等的對外投資手法,借鑒香港機構和企業經驗,與所在國政府在國際法律體系之上建立透明、可信任的專業化、正常化對外投資合作模式,創建行之有效,符合甚至超過國際標準的對外投資新機制。
設傳媒機構宣揚理念
其三,可利用香港資源和經驗,設立傳媒機構和研究所長期闡發、宣傳「一帶一路」的理念,推動內地企業進一步「走上去」。
眾多香港企業的對外投資,之所以能夠成功「走出去」、「走進去」,而且還能提升地位「走上去」,被投資所在國視為本土企業,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擅長與投資所在國的政府、媒體和公眾打交道,有清晰的投資理念,更樹立了正面、良好、負責任的形象,為自身贏得相當友善的投資環境。
這正是不少中國內地企業所欠缺的,尤其是不少沿線國家對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政策存有較多疑惑。因此,建議中國內地可在港澳地區設立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傳媒機構、研究院,以及鼓勵和資助內地機構在香港設立智庫總部和建立智庫分庫,宣揚「一帶一路」政策理念,為中國內地企業「走上去」營造有利環境。
在香港設立傳媒機構方面,香港是國際傳媒機構的亞太總部所在地,國際傳媒人才濟濟。國家有關部門可結合香港的有關機構,可考慮在香港成立全新的傳媒機構,通過全面聘請在香港的國際一流傳媒人才,以中國的視角通過國際語言和國際化視野,排除西方語系、西方話語權的干擾,向沿線國家宣揚「一帶一路」和平發展、經濟互融和互信包容的理念,消除沿線國家和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政策的疑慮和接納、參與推動「一帶一路」的順利實施。
在港設立研究院方面,建議內地有關部門和大學與香港的大學合作,通過香港地區的國際化、專業化等優勢和便利條件,以及淡化國家、政治色彩。例如,可在香港設立「一帶一路研究院」,除了招收中國內地、沿線國家的留學生,培養建設「一帶一路」的人才之外,更面向沿線國家的政府官員、商貿人士開設高級培訓班,進一步解讀「一帶一路」的政策和理念,以及提供交流、找尋商機和商貿合作的平台。
鼓勵和資助內地機構在香港設立智庫總部和建立智庫分庫方面,這些智庫可通過與傳媒集團、研究員有機結合,並進一步與香港本地智庫、國際智庫的接觸和溝通,加強宣揚「一帶一路」政策和理念,並充分利用香港地區的優勢和平台,為「一帶一路」進程中的各類議題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