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京智囊認為,在投資回報率不斷降低、槓桿率不斷升高的雙重約束下,經濟下行的壓力仍在繼續加大 中新社
中國經濟何時第二次見底、底部是多少,成為「十三五」宏觀調控面對的問題。內媒昨日刊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文章稱,從經濟周期看,中國經濟2018年可能二次探底,增速應接近或略低於6%,之後或進入一個均衡、可持續性的增長平台。他建議當前的經濟增長調控目標可以在6.5%上下一個百分點之間。同時建議應更好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貨幣政策應予以積極配合,但不宜過早地把貨幣政策發揮到極致。同時,要把國企改革和處置殭屍企業放在優先位置。
祝寶良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增速在2009年一季度降至6.2%,這是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出現的第一次經濟底部。在經濟短暫回升後,2010年三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從10%的增速逐季回落,到2016年二季度經濟增長速度降至6.7%。在投資回報率不斷降低、槓桿率不斷升高的雙重約束下,經濟下行的壓力仍在繼續加大。
六因素致增長潛力降
「6.5%左右可能是『十三五』時期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底部。」他認為,導致經濟增長潛力下降的六大因素包括:儲蓄率回落;勞動力數量減少;勞動力轉移效應降低;對外開放外溢效應減弱,中國與發達國家技術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引進技術難度不斷加大;服務業比重上升會降低經濟增速;改善生態環境需要佔用大量勞動、資本、技術,增加生產成本,造成經濟增長減速。
祝寶良表示,如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經濟有可能在2018年實現觸底,底部增速應該接近或略低於6%。「這裏所說的觸底,不是說將會出現所謂的V形或U形反轉,而是說增長速度不會繼續下降,從而進入L形的下邊,也就是進入一個均衡、可持續性的增長平台。」這個平台有可能穩定五到十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
考慮到「十三五」時期潛在的經濟增長水平和需求變化趨勢,祝寶良建議把經濟增長調控目標定在6.5%左右,同時明確指出這一調控目標是預期性和指導性的,不是約束性的,在實際調控中允許有上下一個百分點的波動。
關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選擇問題,祝寶良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服務於穩定短期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政策手段。目前應更好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同時貨幣政策應予以積極配合,但不宜過早地把貨幣政策發揮到極致。
加快國企改革步伐
首先,目前財政政策對經濟刺激作用大於貨幣政策。現階段財政赤字率和政府負債率水平仍相對較低,財政政策發力有較大空間。其次,貨幣政策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貨幣刺激對資產價格的助推作用日益遞增,在經濟結構扭曲及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的背景下,資金持續脫實向虛,對金融穩定帶來巨大衝擊。再次,財政政策需要貨幣政策配合。因此,當財政政策積極時,貨幣政策很難做到穩健,現實國情決定了財政與貨幣政策較強的同步性特徵。
就國企改革問題,祝寶良稱,國企缺乏改善經營的激勵機制,國企和平台公司看似太平,實則依靠債務擴張維持,做得越大代價就越大,問題也越大。因此,必須加快國企改革,徹底清除殭屍企業。而國企改革的當務之急是推進股權改革,「國企特別是競爭性領域的國企不積極進行股權結構改革,沒有激勵約束機制,管理層和員工積極性會越來越低,企業不可能有效益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