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根據今年七月公布的巨無霸指數,巨無霸漢堡在中國售價遠低於美國,表示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匯率被低估;在瑞士售價高於美國三成,表示瑞郎相對美元匯率被高估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根據例行日程在七月份公布最新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該指數每半年公布一次)。該指數顯示,在美國購買一個巨無霸漢堡需要5.04美元;按市場匯率,在中國購買一個巨無霸漢堡僅需2.79美元。據此推斷,當前人民幣匯率仍被低估45%。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興業研究副總裁 魯政委
回顧歷史,自筆者能夠從公開渠道搜集到的1998年1月份以來的巨無霸指數,所指示的人民幣匯率始終存在大幅低估,最大的時候為2005-2006年,高達58%左右;此後隨着人民幣的升值迅速收窄,直到低估幅度最小的2013年前後,仍高達42%左右;目前該指數則徘徊在44%左右(見配圖一)。
流行輿論相信:由於在不同經濟體售賣的巨無霸漢堡的品質是一致的,因而,巨無霸應是進行兩國匯率水平比較的良好載體,巨無霸指數也是較為準確量度某一貨幣匯率是否低估的有效指標。特別是在這一指標是由看起來似乎「專業」的雜誌發布,就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感覺。
其實,從真正專業的經濟學邏輯來看,這種巨無霸指數除了具有茶餘飯後的娛樂性之外,專業性方面的含金量並不高。
1、巨無霸指數介紹
巨無霸指數是由《經濟學人》於1986年推出的一個指標,用以衡量兩種貨幣匯率理論上是否合理。
巨無霸指數所依據的邏輯大致是:假設全世界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包售價都是一樣的,在將巨無霸當地價格按匯率折算成美元售價的情況下,在一價定律成立的前提下,若某地的巨無霸美元售價低於美國,則說明該地貨幣對美元匯率被低估;反之,若某地的巨無霸美元售價高於美國,則表示該地貨幣對美元匯率被高估。
比如,2016年7月公布的巨無霸指數表明,巨無霸漢堡在中國售價為2.79美元,遠低於美國售價5.04美元,表示人民幣相對於美元的匯率被低估;再如,巨無霸漢堡包在瑞士的售價為6.59美元,高於美國售價31%,表示瑞士法郎相對於美元的匯率被高估。
2、「不可貿易」的特徵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適用於「一價定律」的東西,不僅需要滿足在兩國品質均一的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其必須是「可貿易品」;否則,如果是「不可貿易品」,簡單地套用「一價定律」就會造成誤導。而一種商品或服務的可貿易程度,既與商品或服務的物理性質有關(不便於跨境運輸的,可貿易程度低;反之,可貿易程度高),也與各個經濟體的法律規定等密切相關。很多東西,雖然物理上便於跨境運輸,但在各個經濟體的法律規定設定了很多羈絆的情況下,也會成為不可貿易品,比如勞動力、房租等。
根據Parsely & Wei基於1990-2002年三十四個經濟體的數據所進行的研究表明,在巨無霸漢堡價格的構成中,「不可貿易品」部分如勞動力、房租及電力成本在其中佔55%;「可貿易品」部分如牛肉、乳酪、麵包等原材料成本僅佔31%。其中,勞動力成本佔整個巨無霸漢堡價格的46%,是巨無霸成本中的單一最大來源,而牛肉僅佔9%,麵包佔14%。
3、人幣匯率被低估?
若僅考慮「可貿易品」和「不可貿易品」兩部分,則在對數據進行標準化技術處理後,不可貿易品成本佔比高達64%,可貿易品佔比僅為36%。由此顯示,巨無霸漢堡實質上應該更多屬於「不可貿易品」。
由於巨無霸中「不可貿易品」部分的佔比遠較「可貿易品」部分高得多,因而,目前根據巨無霸指數得出人民幣匯率大幅低估的結論,應該主要是漢堡中「不可貿易品」部分在中國的美元計價低於美國所造成的。
考慮到勞動力成本在整個巨無霸漢堡中佔比高達53%,佔「不可貿易品」部分的比例高達83%,相當於「可貿易品」部分的1.5倍,因而,此處重點分析勞動力這一「不可貿易品」的中美比較。
2015年美國麥當勞門店員工平均時薪為9.01美元,而2015年中國麥當勞門店員工平均時薪僅為12元人民幣,折算成美元僅為美國門店員工的五分一。這與中美零售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差異基本一致:以美元計價,2015年中國零售業就業人員平均年薪為5883美元,而美國零售業就業人員平均年薪為2.8582萬美元,接近於中國的五倍。
通過比對上述中美勞動力成本差異和人民幣低估幅度發現:二者的走勢基本一致,且加權用工成本差異甚至還高於用巨無霸指數所衡量出的人民幣低估幅度(見配圖二)。由此,中美用工成本差異構成了巨無霸漢堡售價差異的主要來源,巨無霸指數計算出的人民幣低估幅度隨着中美用工成本差異縮小而下降。
若將巨無霸中所包含的「不可貿易品」部分剔除,只比較遵照理論邏輯能夠適用於「一價定律」的「可貿易品」部分,則得出的結論與巨無霸指數所推導出的結論完全相反:人民幣對美元不僅不存在低估,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
4、衡量匯率的缺陷
「巨無霸」指數在衡量匯率上的這種缺陷,其實不僅僅表現在對人民幣匯率的評估上,而是其在全球應用所具有的共同缺陷。
我們選取1998-2015年十五個國家的樣本進行分析。七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十五個國家中,只有瑞士和瑞典巨無霸漢堡的美元售價高於美國,漢堡王指數暗示其貨幣幣值對美元存在高估;其他如俄羅斯、墨西哥、中國等十三個國家的貨幣幣值,對美元都存在不同幅度的低估,幣值低估幅度最大的經濟體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國、阿根廷、泰國等發展中經濟體,而加拿大、丹麥、澳洲、歐元區及英國等發達經濟體幣值低估幅度較小(見配圖三)。
實際上,觀察巨無霸指數計算的幣值低估幅度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散點圖,可以發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其幣值越傾向於高估;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越低的國家,其幣值低估可能性越高,且人均生產總值越低的國家幣值低估幅度也越高。
進一步對其進行回歸發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對幣值低估具有顯著性的正向影響,即國內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其幣值低估幅度越低。
其實,考慮到勞動力是主要的「不可貿易品」部分,巨無霸指數被經濟學原理而簡單地在整個漢堡價格的基礎上套用「一價定律」,實際上就是硬性假定任何經濟體的居民人均收入都應和美國人均美元收入一致,只有這樣計算得到的匯率才能是合理的,否則,一定是收入越低的經濟體所測算出的匯率低估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