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產價格急升,可是投資者仍未意識到危險,繼續在股、匯、商品中投入重大資金;究其原因,他們憧憬全球央行將繼續加印銀紙,令熱錢繼續湧入而進一步推高資產價格。本來央行為了經濟不再下滑而不斷實施寬鬆政策實屬無可厚非,但是,各國政府亦宜加倍努力分擔央行的工作,以免央行最後再無量寬空間時經濟增長亦無以為繼。
放水效用逐漸減低
事實上,中央銀行的職能是要平衡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物價的發展;一般來說,央行主要依靠調控貨幣供應來達成這個目標。所以貨幣政策這種工具,並不為着要捍衛資產價格。
惟近年全球經濟疲態畢現,多國經濟增長乏善可陳,加上2008年後各國為了救經濟而大幅減息,令利率早已低無可低,甚至跌至負息水平。這種情況下,央行便只有不斷印銀紙,才得以令經濟勉強保得住微不足道的增長。然而,環球不斷量寬的效應下,股市和樓市則繼續受惠而大升。
但問題是,從各國經驗得知,量寬本來只可以令經濟免陷入衰退,但卻難以使經濟大幅增長;再者,量寬的邊際效用亦隨着金額愈大、時間愈長而變得愈小。到了現在,量寬對經濟增長所能發揮的作用已是少之又少。
此外,中央銀行購買的資產主要以國債為主,經過多年的巨額購買後,市場上的國債已買少見少,英國上月曾出現買債不足,日本四大銀行的國債已到達抵押品所需的水平下限,歐洲央行可能會修改買債的種類,在在均顯示債券已經僧多粥少。
政府宜推行改革
面對這種境況,由於央行已經技窮,其他政府機構應該接手催谷經濟。早前日本擴大財政預算開支,便是一例。其他國家,特別是歐元區國家,亦應該開始考慮是否改變緊縮經濟措施,容許成員國政府適量地提高財政預算開支以刺激經濟。同時,一些國家,例如日本、意大利和法國等,更有需要實行制度上的改革,放寬規管,令經濟產業的發展更為多元化,以擴闊經濟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