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法國首飾品牌代理商億艾詩貿易品牌經理陳少明(右)直言,利用期間限定店來測試水溫
Pop-up Store又稱「快閃店」、「期間限定店」,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已出現的營銷概念,營造「Here today, gone tomorrow」的消費心理,簡單而言是「今天不買、明天走寶」。
「期間限定店」最初由美國人Patrick Courrielche帶動,在1997年的一天,他在洛杉磯舉辦了一場博覽活動,旋即吸引多間大型品牌的注意。在2002年11月,百貨零售商Target為配合「黑色星期五」的到來,在哈得遜河的切爾西碼頭上,利用一艘220英尺長的小船銷售商品,為期兩星期。
到2004年,日本時裝設計師川久保玲(Rei Kawakubo)在德國柏林把舊書店改為限定店,銷售其創立的品牌COMME des GARÇONS商品,為期一年,其後搬遷至其他城市。不過,真正為人所認識的期間限定店概念,要算是2009年。
經歷2008年金融風暴的「洗禮」,世界仍然在轉動,各個品牌也要在轉變中尋求生存的空間。它們為了節省開店的成本,開始採取短期租約形成銷售商品,其後亦發展出把期間限定店打造為新品發布的展覽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