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乘手機遊戲Pokémon GO的熱潮,有商場特別安排期間限定店銷售Pokémon產品/商場提供圖片
本港零售市道積弱已久,淡風嘯嘯吹未停。在逆市中求生存的大前提下,以短期租約形式出現的「期間限定店」(Pop-up Store)應運而生,集中推售限時限量的產品來製造「快閃經濟」。商場既可降低空置率,小商戶亦可借助這股「快閃」東風,來測試市場水溫,務求在購物模式轉變下,來個華麗轉身。/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文、圖)
香港零售市道走過「黃金十年」,過去數年在冰封狀態下掙扎調整。商場管理學會會長、新鴻基發展中國董事馮秀炎,一直看着香港的商場行業轉變。「香港零售不是一條死路,要多點新概念,是時候作出改變!」馮秀炎形容,本港零售生態「歇斯底里」地改變,限定店將是商場行業的一個試煉,有助重塑商場零售新局面。
滿足年輕族貪新鮮心理
近年,多個商場不時在固定店舖以外的空置地方,另闢一角設立期間限定店,特色在於租約期較短且彈性較大,由3天至一個月不等,所屬範圍一般較實體店舖為細小,個別售賣的是限量產品,正好脗合潮流興「快閃」、要新鮮感的效果。
馮秀炎提到,以往「限定店」常被視為「臨時攤檔」,實際上,限定店的作用既可為商場製造氣氛、帶動人流,同時充分使用新舊租客的騰空期,亦為商戶在有限的成本內,達到品牌推廣、測試市場水溫的效果,並可滿足年輕消費族貪新鮮的感覺,一舉三贏。
經營烘焙裝飾糖果生產的Twinkle Baker Decor,一直做歐美出口生意,近年開始把產品銷售到亞洲地區。據創辦人葉致欣表示,香港店舖租金太昂貴,雖然短期租約租金成本較一般店舖高10%至20%,但卻可測試市場水溫。
為讓更多消費者接觸到該公司品牌,葉致欣在一家日式超市內租用為期不足一個月的限定店,更安排導師即場示範裝飾杯子蛋糕。她相信,在零售淡市下,勢有小商戶中途離場,業主也需要降低入場門檻。她直言,水溫已測試好了,現正準備銀彈以爭取隨時「入舖」的機會。
小商戶靠期間限定店釋放蛋糕香味,以吸引消費者;大企業亦不放過短期租約的商機,爭取品牌曝光機會。法國奢侈品牌LVMH附屬公司MAKE UP FOR EVER在香港有一定知名度,其品牌總經理盧嘉欣表示,零售商想要「入舖」,最少要排隊一至三年不等,所以該品牌藉着商場的期間限定店,「煲客、儲客,等正式開店舖前,已儲有一定的基本客戶」。
品牌藉限定店增曝光率
「商場可保證有一定人流,並不代表有合適的客路!」盧嘉欣直言,雖然旗下產品具品牌效應,但仍需要透過短期租約來了解場地。她續說,公司已在港澳地區開設10分店,正計劃逆市擴張,故希望以期間限定店形式,在個別地區測試消費者反應,才決定在哪些地區開店。
昔日市道好景,零售店舖高價搶不停,分分鐘有錢也未必搶得舖位,外國品牌要進入香港市場,可算比登天難。雖說現時零售店舖租金回落,但商戶未必肯面對長租約的風險。
從事代理外國首飾品牌的陳少明,在旺角朗豪坊為其代理的法國首飾品牌租用限定店。她指出,限定店的投入成本不大,開業一個月,仍然在調校適合顧客的產品,又說即使計劃在商場內租用實體店,亦會繼續以限定店的方式推廣品牌。
期間限定店為商戶帶來新的經營模式,反正「合則來、不合則去」,「轉身要快」已成為現今零售市道生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