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負利率初步成效似乎不如預期。《華爾街日報》報道,歐洲央行兩年前把利率降至負水平,目的為鼓勵增加開支活動。其後,日央行跟隨歐央行實行負利率。不過,分析指出,負利率至今的效果令部分經濟師感到困惑。原因是消費者和企業沒有增加支出,反而儲存更多錢。
近期經濟數據顯示,德國和日本的消費者正在擴大儲蓄,而丹麥、瑞士和瑞典這三個實行負利率政策的非歐元區國家,存款規模達到1995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有數據以來最高水平。歐洲、中東、非洲和日本的公司也在增持更多現金。政策成效不如預期,這是與經濟大環境有關,例如低通脹水平令到消費者有能力儲更多錢,人口老化令到整個社會傾向儲蓄而不願消費。據經合組織數據,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去年儲蓄佔家庭可動用收入比重升至9.7%,為2010年以來最高。OECD預計這一比例今年將進一步升至10.4%。不少德國人正在擔心負利率對儲蓄帶來威脅。
與此同時,不少企業正在儲備更多現金。據日本央行數據顯示,今年首季日本非金融類企業所持現金和存款規模按年增長8.4%,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大增幅。
種種跡象顯示,全球主要央行的負利率政策,反而加深儲蓄現金情況。部分經濟員和銀行業人士承認,負利率給予外信息是經濟增長前景不明朗,主要央行可使用的貨幣工具已經不多。
摩根士丹利資產策略師稱,通常在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時候,消費活動和貸款都會增加,推出負利率後反而進入一個未知領域,實際上削弱對未來的信心。然而,部分央行官員認為,現時判斷負利率政策成效為時尚早。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六月曾表示,負利率的效果不會即時出現,但會逐漸變得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