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銀香港全球市場助理總經理張穎思表示,該行銀色債首日認購人數較iBond 6顯著增加約80%,認購金額更飆升逾兩倍,平均認購手數為11手/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大公報記者 黃裕慶 邵淑芬 】政府推出首批總值30億元的銀色債券(Silver Bond),昨日起接受年滿65歲的長者認購。多家配售銀行表示,第一日的認購反應熱烈,客戶的平均認購金額達到10至11萬元,即10至11手債券,個別人士更申請多達50手債券。銀行家表示,首日數字反映長者對銀色債券受落,市場對定息收入產品的需求也相當大。
單計首日情況,投資者對Silver Bond的認購反應比預期理想。以上月約有6.5萬名長者認購第六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 6),及銀色債券發行金額為30億元推算,市場原本估計每名投資者平均可獲派五手銀色債券。不過,多家配售銀行的數字顯示,每名投資者的平均認購金額,均達到10萬元(即10手)或以上。
中銀香港(02388)全球市場助理總經理張穎思表示,該行特別將參與iBond 6認購、又年滿65歲的銀行客戶統計數字抽出來作比較,發現銀色債首日認購人數較iBond 6顯著增加約80%,認購金額更飆升逾兩倍!她謂客戶的平均認購手數為11手,亦較iBond為高,預料「一定錄得超額認購」。她補充,長者客戶佔中銀香港整體客戶的比例約15%,與市場水平相若。
定息產品需求龐大
以平均認購金額計,恒生銀行(00011)、工銀亞洲、建行亞洲、大新銀行(02356)、富邦香港、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均錄得10至16萬元。個別銀行例如建行亞洲和富邦香港,都錄得高達50萬元的認購金額,即認購多達50手債券。故富邦香港表示,首日認購反應「較預期理想」。
與iBond稍有不同,長者大部分透過銀行分行渠道認購銀色債券。以中銀香港為例,約80%客戶經分行認購。恒生指客戶主要透過分行認購。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則說,經網上渠道認購的佔比約為10%。
投資者年齡層分布方面,大新銀行表示,主要是介乎65至69歲的人士。
市場對銀色債券反應踴躍,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王良享並不感到意外。他解釋說,主要是投資者對定息收入產品的需求相當大;此外,恒生指數屢創年內新高,投資收息股的風險亦相應地增加。
通脹料見底回報看好
現時三年期外匯基金票據的孳息率只得0.5厘,而銀色債最少有2厘,王良享表示,意味政府「補底1.5厘」,回報不算差。另方面,他預期本港通脹率「已接近谷底」,有機會為銀色債投資者帶來更高回報。
新鴻基金融集團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則說,現時較難估計首批銀色債券的認購反應,以iBond為例,認購人數要到推出第二、三批產品時才比較穩定。整體而言,他估計投資者的認購熱情,會比上月iBond遜色,原因是合資格認購人士必須年滿65歲;不少長者上月也有認購iBond,資金可能被鎖;以及部分長者鍾情短炒,未必喜歡不能轉讓、不設二手市場的銀色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