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不必悲觀,如果改革政策得當及時,眼下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加冕之年,前途彌艱。今年10月1日,是人民幣正式納入SDR操作的歷史時刻。但種種跡象顯示:與前幾年的順風順水相比,今年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似乎陷入了停滯。資料顯示,人民幣跨境結算在2015年12月達到有數據以來的歷史高峰之後,今年便開始震盪下行。截至五月末,佔人民幣跨境結算絕大部分份額的貨物貿易僅為去年同期水平的60%。同期的香港人民幣存款也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4%。/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興業研究副總裁 魯政委
儘管如此,筆者仍然認為,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毋須悲觀,如果改革政策得當及時,眼下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這一歷史機遇在於,全球發達經濟體正一個接一個地滑向負利率深淵,由此使得相對高收益的人民幣資產具有全球化的壓倒性優勢。
國債利率迭創新低
全球目前已有大量國際貨幣的央行實行了各不相同的負利率。比如,瑞典央行將作為政策基準利率的回購利率設為負利率,丹麥央行將七天定期存單利率設為負利率,瑞士央行將超過上限的隔夜活期存款利率設為負利率,歐央行將利率走廊的下界隔夜存款利率設為負利率,日本將超額存款準備金的利率設為負利率。
負利率國債已三分天下有其一。負利率直接導致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國債利率迭創新低,甚至同樣進入負利率區間。比如,在規模較大的發達經濟體中,日本和德國國債收益率已經為負。惠譽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全球負利率國債總額達到了10.4萬億美元。據摩根大通的統計,截至6月10日,在摩根大通公債指數中,收益率為負的國債為8.3萬億美元,在整個指數佔31%。美聯儲雖然去年末啟動了首次加息,但國債收益率在短暫反彈之後,也旋即再度下行。
負利率給金融機構帶來巨大挑戰。對銀行來說,負利率令資產價格迅速下行,但因難以向客戶存款倒收利息,從而使得銀行利差大幅被壓縮,盈利艱難;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到期不向客戶提供回報更可能誘發嚴重問題;對於貨幣當局的新增儲備投資來說,負利率絕對是個災難,因為其投資的對象主要是國債。在國際貨幣中三分一的國債收益率都已為負之後,投資機構何處棲身已是一個令人頭疼不已的問題。一句話,發達經濟體廣泛存在的負利率,讓其金融機構面臨着「資產荒」的嚴重威脅。
中國資產正收益,中美利差歷史最大。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幣債券卻正提供着相當不錯的正收益。就拿中國國債和發達經濟體中收益率最高的美國國債進行比較,從資料顯示,無論是十年期國債還是一年期國債,中美利差都達到了2002年以來的歷史最大區間。
匯市改革迫在眉睫
國際投資人在中國債券高收益前徘徊。在全球負利率蔓延所誘發的「資產荒」之下,中國較高正收益的資產對於國際投資機構似乎應是天降甘霖。但數據顯示,國際投資者對配置人民幣資產的熱情,似乎仍然不溫不火。從國債託管量來看,海外機構自2014年6月有數據以來總體平穩上升,目前絕對金額處於歷史最高水平;從債券總託管量來看,在2015年6月達到階段高點後便有所回落;從佔比來看,截至2016年6月,境外機構記帳式國債託管額佔比和債券託管總額佔比僅分別為3.2%和1.2%;從國債來看,這一比例自然大大低於海外投資者所持有的美國國債大約40%的水平,甚至遠低於我們亞洲近鄰韓國國債15%的比例。
在人民幣即將納入SDR之際,面臨「資產荒」的國際投資者仍然在人民幣較高正收益的吸引力面前躊躇不前,顯然並非因為政策障礙。自2014年以來,中國就陸續出台政策,不斷拓寬海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渠道,試圖大力吸引海外主權機構、養老金等長期機構投資者進入。
其躊躇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暫時還難以管理的匯率風險。因此,如果未來能夠盡快完成人民幣匯率市場改革,大力發展各類外匯避險市場,當前全球蔓延的負利率,就會成為未來人民幣加速全球化的難得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