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經濟下滑癥結——民企融資難 信心趨惡化

時間:2016-07-16 03:15:27來源:大公網

 

  圖:分析預計,今年下半年房地產部門對經濟的貢獻將有所減弱 中新社

  上半年在樓市回暖和基建投資強勁的帶動下,中國經濟出現企穩跡象。今年前五個月,房地產投資同比增7.0%,較去年底水平高出六個百分點。同期基建投資維持同比19.2%高增長,對沖其他投資疲軟所帶來的下行壓力。此外,部分先行指標,如官方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連續三個月位於榮枯線之上,亦提示經濟出現積極信號。/屈宏斌

  儘管如此,經濟企穩基礎並不穩固。一方面,外需萎靡持續拖累出口增長。今年前六個月出口同比降7.7%,遠低於過去三年同期增長1.0%的水平。此外,上月英國公投決定退歐,進一步加劇了外圍市場的不確定性,預計將分別拉低中國主要貿易夥伴──美國、歐盟2017年經濟增長約0.3個百分點左右,中國的出口前景在今明兩年難言改善。

  民間投資增長失速

  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的強勁增長恐難以持續。自今年三月底以來各大中城市陸續收緊房地產限購、限貸政策,房地產市場的火爆狀況或將逐步平服。五月房地產投資增速也由三至四月間的9.7%進一步放緩至6.6%。預計今年下半年房地產部門對經濟的貢獻將有所減弱。

  更重要、也是對經濟危害更大的是企業預期悲觀,民間投資增速在今年加速下滑,為經濟帶來失速風險。民間投資的月度同比增速,從2015年年底的8.5%迅速降低至今年五月的1.0%。細看行業分項數據,這一加速下滑的態勢在產能過剩(如採礦、金屬加工)和非產能過剩行業(通用及專用設備製造)、製造業和部分服務業(交通運輸和公共環境管理)中均有體現。

  究其下滑原因,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私人部門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面臨的行政桎梏較多、稅負嚴重等因素固然難辭其咎,但關鍵還在於私人部門的信心惡化。包括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在內的多家官方調查均反映出企業家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急劇下降(參見配圖一)。人行的5000家工業企業調查顯示,企業家的信心指數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急劇下滑,到2016年三月已跌至43.7,甚至跌破了2008年至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時的低點。

  企業信心不足原因或源自多個方面:首先,2013年以來經濟增長連續三年下滑,通縮陰影揮之不去,至今改善程度非常有限。其次,2016年年初以來匯率、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以及政策面釋放信號的不明朗和對寬鬆政策的猶豫態度,亦增加企業對經濟前景的疑慮與擔心。再者,迄今為止在國企改革等關鍵領域進展有限,對私人部門投資的隱性障礙仍然較多等,也是打擊私人部門信心的主要原因。最近數月企業活期存款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而在資金環境較為友好的背景下私人投資增速反而加速下跌,也從側面反映出企業的預期悲觀。

  就業穩定受到挑戰

  民間投資失速下滑對經濟危害巨大。一方面,非公有制經濟吸納了中國80%的就業,民間投資總量也佔據了中國固定資產投資近60%。如果不及時遏制這一下滑勢頭,民間投資的萎靡或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就業的穩定。今年前五個月,中國累計城鎮新增就業5700萬,也是該數據自2013年開始公布以來的最低水平。

  另一方面,企業的悲觀預期態勢一旦確立,會繼續自我強化。在信心低迷的背景下,企業的投資、消費行為會更加謹慎,擴張的動力缺失,從而會進一步加劇經濟體內需求不足的癥結,而需求不足又會再度加重悲觀情緒,從而使經濟陷入悲觀預期─投資、消費謹慎─需求下降─預期更加悲觀的下降螺旋通道中,進而帶來增長失速的風險。

  鑒於上述風險,下半年政策的當務之急是要大力提振企業信心,防止經濟失速下滑,孤立、碎片式,不連貫的政策調控手段難以從根本撼動企業信心低迷。

  具體來說,我們認為政府應從供給、需求多個方面共同着手,採取大規模、超預期、系統性的一攬子政策措施,通過降稅費、促改革和補短板等多重手段來扭轉企業悲觀預期。具體來說,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改革力度還需增強

  第一,應當大範圍、長時間、超預期地為企業減輕稅費負擔。在減稅方面,近年來營改增等措施惠及多數服務業企業,但對製造業企業幫助有限。未來減稅力度還應加大,並避免碎片式、間歇式的調控。在未來的一到兩年,可將所有行業的中小企業稅負直接減半或者取消,並維持該政策直到經濟出現明確好轉為止。

  此外,降低「五險一金」支出也是減輕企業負擔的有效手段。目前企業需繳納的五險一金費用佔到企業勞動力成本的35%到60%左右。

  若將企業的養老和醫療保險企業部門的繳存比例一次性降六至八個百分點,大約可以為企業減輕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社會保障負擔,而這大約佔名義GDP的2%。若企業將這部分資金用於再投資,在乘數效應的帶動下,對經濟增長拉動力量巨大。

  第二,各項改革,包括去產能、清除低效國有殭屍企業等力度還需增強。近期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上升,以及一些國有企業加大裁員力度等,反映國企改革已經取得初步進展。但由於這些改革在短期內對地方經濟、就業的衝擊,以及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導致去產能意願不足,改革進展不盡如人意,這也是企業悲觀情緒的來源之一。鄰國日本的經驗表明,處理經濟中的低效企業等國企改革宜早不宜遲,否則將會持續浪費資源,為經濟帶來更大的系統性危害。

  降息降準 提振需求

  我們認為政府應在如下幾個方面着手推進改革,穩固市場信心:加大減政放權的力度,明確政府和市場各自的定位,降低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投資的「隱性」干預;提高地方政府推進改革的積極性。尤其應當為地方政府官員提供合適的激勵機制,對改革執行進度快的地方政府給以更多資金等資源支持,將改革成效納入對官員的評選考核機制中;對於低效企業破產、清算中產生的壞帳,要及時、盡早發現和認可,並通過核銷、轉售給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化、債轉股等手段處理;幫助企業盡快實現人員的優化配置,在精簡過剩產能行業從業人員的同時,要加大在安置下崗職工的社會保障、轉崗培訓、再就業或者是自主創業方面的財政支持力度。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行是一項長達數年乃至數十年基礎性的重任,其見效也需時日。在短期內,加大提振有效需求的政策措施力度,迅速扭轉市場悲觀預期十分必要。

  在貨幣政策方面,除了採取公開市場操作、SLF(常備借貸便利)等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之外,力度更大的全面降準、降息仍不失為提振需求的良策;財政政策也應當發揮穩增長的主力作用。

  我們認為,應提高下崗職工的社會保障水平,以及對去產能企業下崗安置的獎補基金,以對沖供給側改革短期內對經濟的衝擊。

  同時,可由政府出資購買存量房產,將其轉變為小面積的廉租房低價租給農村轉移勞動人口居住,或者財政直接加大對農村轉移勞動力購房的補貼力度。具體來說,在財政擴張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可以共同設立五至十萬億元的住房基金,以此來為政府購入房地產庫存提供支持。

  第四,基建投資仍應當是穩增長的關鍵,也是未來「補短板」的重要內容。中國基礎設施水平跟發達國家差距巨大。例如中國跟美國國土面積相當,但鐵路總里程僅為美國的30%不到。在環境保護、地下管廊建設方面的投資缺口更為可觀。中國2016年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還將會有2.2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十三五」期間在大氣、水、土壤等污染治理方面的計劃投資金額約有九萬億元。這些也都需要財政政策更加積極,在擴大財政赤字的同時,還應注重通過各種渠道如發行長期債券、加大政策性銀行對基建項目的貸款支持、完善市政債的發行等方式提供長期、穩定及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