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傳統實業勇於變革創新

時間:2016-07-04 03:15:32來源:大公網

  圖:「2016范長江行動港企行」首站參訪SML集團。香港傳媒學子與SML集團管理層合影\大公報記者曹鐀方攝

  任何一門小生意都有可能變成大生意,如果不注重品牌保護,無疑是自我扼殺了品牌的成長空間,而商標作為產品的門面,更是至關重要。隨?科技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本港商標生產商SML的執行主席何景華直言,集團不能再扮演「加工商」的角色,而是發展為「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System Solution Provider)。\大公報實習記者 鄒長婷 李愷茵

  SML於1985年在香港成立,三年後在東莞開設第一家大型生產基地。如今,集團業務已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在超過15個國家及地區設有生產基地,且已晉身全球第二大商標供應商。

  何景華認為,集團的發展可代表香港傳統實業在過去幾十年的改變,「從『前舖後店』到拓展環球業務,如今,集團已實現生產、設計、研發、防偽等一條龍服務。」

  借助科技為產品增值

  掌握市場變化,多作創新,是SML賴以成功的關鍵。何景華說,「市場變化日新月異,危機不斷,如果我們不隨之改變,可能連核心業務也沒有了。」他希望到訪的香港傳媒學子,大膽提問題和意見,「有時新的想法不一定是專業人士才能想到,當局者迷,反而一些行外人更有創意。」

  為滿足客戶對潮流、存貨追蹤等需求,SML集團近年不斷為產品增值,通過應用RFID(射頻識別)、EAS(電子防盜系統)和防偽技術,利用科技和互聯網的力量壯大公司,實現「借力打力」。

  過去兩年,SML集團先後收購了RFID晶片生產和RFID零售軟件兩家企業,決心利用RFID技術在零售業的廣泛使用,進一步拓展市場。何景華說,目前有關技術主要用於成衣方面,隨?更多零售商和品牌商把RFID技術運用在物流、產品追蹤上,相信集團亦會慢慢脫離單一的成衣商標業務,換而向零售多方面發展,通過一個小小的商標,實現客戶品牌保護,提升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完整解決方案。

  中小企靈活足可迎挑戰

  近年,快速時尚(fast fashion)席捲全球,何景華說,潮流轉變亦影響商標設計,現時從製衣廠下單到產品出廠平均僅七天,當中涉及備料、生產安排等,十分複雜,因此一個高效的系統也非常重要。

  目前,集團商標單品(SKU)數量過萬,而平均每個單品的周期僅三個月。隨?SML加入更多新技術,他相信未來訂單金額可進一步增加,提升集團競爭力。

  他又提及,過去不少品牌經香港公司下單,再到內地生產,但這一「前舖後店」的經營模式已逐步改變,不少品牌轉為跨過香港,直接向內地廠房下單。他坦言,隨?內地城市競爭力不斷提升,長遠本港金融和地產業面臨嚴峻挑戰,但香港中小型企業靈活,他對此充滿信心。

  同時,隨?零售商在互聯網上的布局,他認為,互聯網拉近了銷售渠道和生產商的距離,本港中小型企業應多創新,「不是研發高新科技,而是在實際應用方面的創新,及時掌握市場需求。」

  從一個十餘人的小公司,發展至擁有5000人的世界級企業,SML集團的要訣是順應市場走勢,抓緊商機改變。這種敏銳的觸覺可謂香港中小型企業的典範,期望未來有更多港企效仿SML集團走向世界,開拓更大的市場。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