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瑞士作為世界最大的黃金精煉和貿易中心,每年處理約全球三分之二的黃金出口量。圖為瑞士首都伯爾尼的城市風光。
經濟全球化推動國際間產業分工細化,造就小型開放經濟體的迅速崛起。但如今經濟民族主義興起,關稅保護、經濟制裁大行其道,經貿不對等依賴問題突出。本文就以瑞士為例,談談當前小型開放經濟體所面臨的挑戰。
1980年代初,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提出了「新貿易理論」,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理論強調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不完全競爭(Imperfect Competition)與產品差異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克魯格曼建議各國政府積極參與全球化分工、大力支持具有正外部性的新興產業,藉此降低成本、擴大規模、提升競爭力。
「新貿易理論」的背景正是新自由主義的黃金時期,全球商品貿易與跨國直接投資快速增長,各國經濟逐步整合為一個深度關聯的全球循環網絡。在此過程中,小型開放經濟體通過吸引海外資本與技術,對接全球市場、實現規模效應,提高本國人均收入與消費水平,完善社會福利體系,形成了「小而美」的發展模式。
經濟民族主義興起
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經濟民族主義逐漸抬頭。該股思潮認為,政府應當通過強硬干預來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手段包括關稅保護、技術管制、經濟制裁、限制外國投資等。此舉無疑是將經濟安全置於效率之前,重塑了全球經貿關係及產業鏈格局。
須注意的是,多年來的跨國合作使得各國經濟聯繫不斷加深,但是彼此之間的依賴程度通常是不對等的,即斷絕經貿聯繫而產生的退出成本有所不同。小型開放經濟體由於資源稟賦、人口規模、自然資源的不足,在競爭博弈中往往處於弱勢的一方,受到逆全球化的衝擊也更大。
瑞士是公認的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該國出口佔GDP比重超過70%,國際貿易、金融服務對外依賴度都十分顯著。國際貿易方面,瑞士作為世界最大的黃金精煉和貿易中心,每年處理約全球三分之二的黃金出口量,其黃金出口主要涉及進口未精煉黃金(如礦產金)、進行精煉加工後再出口成品金條或金幣。
正是由於瑞士發達的黃金再加工業,其對美國常年錄得高額的貿易順差。特朗普以此為由,向瑞士出口徵收39%的對等關稅,遠高於日本(15%)、韓國(15%)、越南(20%)、印度(25%)等製造業大國的水平。
受此影響,瑞士黃金對美出口在今年上半年激增,其後在對等關稅落地後又陷入停滯。據瑞士海關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瑞士對美國的黃金出口量從上月的30多噸暴跌至僅0.3噸,跌幅超過99%。(見配圖)
財富管理格局生變
瑞士的金融服務業聞名全球,該國機構管理着全球約25%的跨境資產。然而,地緣政治不穩、加密貨幣爆發等因素,正在加劇侵蝕瑞士的「資金避風港」優勢。譬如在俄烏衝突爆發後,瑞士政府跟隨美歐對俄實施制裁,打破了瑞士長期營造的政治中立形象,導致客戶擔憂資產安全性。據估計,瑞士此前管理約1500億瑞郎的俄羅斯資產,到2025年已縮減至129億瑞郎。
相比之下,香港憑藉市場穩定性,政府持續支持,以及中國內地龐大的高淨值人群,有望在2027年之前、超越瑞士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財富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