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一點靈犀/長線資金青睞 內銀愈升愈有\李靈修

時間:2025-09-06 05:01:54來源:大公报

  圖:A股的銀行板塊獲長線資金青睞,過去一年主動型基金對銀行配置比例由2%抬升到4%。

  去年以來,A股內銀板塊漲勢如虹,引起外界高度關注。中國經濟正處降息周期,銀行面臨淨息差收窄的挑戰,股價表現卻異常堅挺,市場邏輯值得深究。可以預見,內銀股逐步由過去的「防禦板塊」定位,轉向為中特估概念的典範代表。

  截至今年8月中旬,滬深300銀行指數在過去一年內累計上漲33%,甚至超過納斯達克100指數的同期升幅(27%)。(見配圖)

  險企積極入市加倉

  本周四(9月4日)內銀板塊市值總額達11.3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一度反超電子板塊(11.14萬億元)榮登A股行業榜首。而從個股市值排名來看,目前兩市排名三甲均為銀行股,分別為工商銀行(2.65萬億元)、農業銀行(2.55萬億元)、建設銀行(2.37萬億元)。

  自2021年開始,樓市進入下行周期,決策層降息化債意圖明確,貨幣政策定調由「穩健中性」轉向「適度寬鬆」。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營銀行的淨息差分別錄得1.31%、1.55%、3.91%,均為近年新低水平。行業內捲程度也在加劇,甚至出現了「高息攬儲、低息房貸」淨息倒掛的個別案例。

  考慮到內銀利息收入佔比通常在七成以上,在淨息差持續走低的背景下,銀行盈利整體受壓,股價卻取得不俗成績,背後原因何在?

  首先,險資加倉為內銀股注入強勁動力。「中國保險行業新會計準則」於2023年初正式落地。根據新規,當保險資金買入銀行股達到一定的條件後,可以按照權益法核算。譬如,部分內銀股價不足淨資產的一半,險資加倉後即可獲得100%的賬面盈利。

  堅持提高分紅比例

  以中國平安集團為例,該集團從2023年開始大規模買入內銀股。截至2025年6月底,中國平安集團已先後舉牌工商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農業銀行,其中三次舉牌招商銀行,持有後者超過15%的股權。

  今年1月24日出台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則指出,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據浙商證券測算,假設國有大型保險公司保費收入保持5%增速,預計2025-2027年入市資金將累計達到2萬億元。若按內銀市值佔A股比重14.4%估算,累計將有至少2800億原增量保費資金流向內銀股。

  其次,內銀近年來堅持提高分紅比例,獲得長線資金的青睞,成為中特估概念股中的明星。按照標普全球的預測,2025財年,內銀上市公司的總股息預計將同比增長10.7%,達到664.1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1.77%,5年期定存利率僅有1.3%。

  也因此,主動型基金對於銀行的配置比例,在過去一年中由2%逐漸抬升到4%。內銀股憑藉其安全邊際高、分紅比例吸引、經營環境穩定等優勢,愈發獲得長線資金的青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