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類器官取代動物實驗 省製藥成本

時間:2025-09-05 05:01:41來源:大公报

  圖:GeneNet管理總監孫振威表示透過新技術,藥物的臨床前實驗程序快一半以上。

  【大公報訊】記者江凌風報道:科學研究的動物實驗往往帶來兩難問題,科學家一直在尋求替代方案。本港一間初創公司研發的基因電路設計專利、「AI+生物信息學」平台及心臟類器官開發技術,為藥物研發開闢高效新路徑。該公司行政總監表示,利用動物做藥物實驗需要大量人手及實驗動物,如果能使用類器官取代動物,可以節省三分一的成本。

  新藥從研發到臨床實驗,再到最後上市,通常需要經歷十至十五年的漫長研發周期、花費大量經費。據統計,單一藥物開發過程可能需使用多達數千至萬隻實驗動物。臨床試驗階段,動物與人類生理差異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或開發藥物對人體效果不佳甚至暴露不同毒性,都會導致新藥開發「胎死腹中」。

  與英研究中心開展合作

  有見及此,香港恩網有限公司(GeneNet)專注於AI驅動的基因電路設計技術,該技術通過改造幹細胞的基因網絡,讓細胞具備更精準的反應能力,包括藥效、毒性、用藥強度等變化,更高效、準確度地預測藥物副作用。而研究人員僅需把基因序列輸入至GeneX平台,一兩分鐘即得出藥物與基因排序之間的關聯性,並以直觀圖表方式呈現分析結果。

  據介紹,心臟毒性是藥物研發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現有方法如動物實驗與二維細胞培養難以模擬人類心臟的複雜結構與功能,尤其是長期累積性毒性或罕見不良反應。GeneNet管理總監孫振威表示,透過其技術,藥物的臨床前實驗程序相較以往快了一半以上。

  GeneNet通過培養出可跳動的「心臟類器官細胞」,再加入不同藥物進行測試,透過影像與基因表現分析,可觀察細胞是否出現異常反應或心跳頻率改變,追蹤藥物是否可能引發心律異常、炎症等毒性反應。GeneNet行政總監石致宇表示,利用動物做藥物實驗需要大量人手及實驗動物,如果使用類器官取代動物,可以節省三分一的成本。

  GeneNet團隊已經與英國政府創新製程研究中心開展合作,致力於改善蛋白質藥物製造過程中細胞的表現;未來準備與中安華康集團開展以基因電路作外泌體生物生產與個人化定製藥物毒性測試的合作。隨着國際監管機構對器官晶片的認可程度日趨提升,團隊計劃將逐步擴大技術的應用範圍,由心臟擴展至肝臟、腎臟等其他器官。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