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財經縱橫/科技應用 推動農業現代化2.0 \凌 昆

時間:2025-08-29 05:02:04來源:大公报

  「十五五」期間中國農業應有也可有新的突破性發展。中國本以農立國,但新中國之初農業生產落後,為解決人民溫飽及三農等問題帶來了重大壓力。初期為保農業尤其糧食安全,推行了土地紅線及農田基建等政策。到70年代還曾試推農業機械化,但因過於超前而未能貫徹執行。到改革開放後土地制度變更帶來了農業大發展,不單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還開展了農業現代化計劃,乃以良種及科學耕作等為基礎的產業升級宏圖,構成了農業現代化1.0。到今天成就非凡,多種農產產量已居世界首位,產品品種日多質素日佳,並開始走向精品及特色農業。由此也推動了農村發展及農民收入持續上升。

  開發農用無人機 數字化管理

  至今農業發展可總結出多項成效:(一)投入方面質素大幅提升,包括良種化、農田高產穩產化、水利優化、工業產品投入如農機農藥肥料等供應充足。其中有兩大趨勢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建立自主育種機制以免被外國「卡脖子」斷供,並已培育出如雜交稻及海水稻等著名品種。二是自主開發農業機械以減少依賴入口。在引進改良外又有所創新,如開發農用無人機及無人拖拉機等,還研製新功能農機如採茶機等。當中涉及不少高新科技如衛星定位、5G、AI及新型感應器等。

  (二)耕作方式升級革新。一是推行科學耕種及合理用水用肥等。二是溫室化,由塑膠薄膜覆蓋到大棚種植再到大型現代化溫室等。

  (三)管理科技化,到用衛星圖像、無人機等監控農田狀況,走向自動化及數字化管理模式。

  (四)營銷手段提升,走向主動市場開拓及快速市道回應,充分利用數字化、線上平台及AI技術,並走向精品化及品牌化以提高回報。

  以上各項其實已為中國農業現代化2.0打下必要及良好基礎。現代化2.0就是農業工廠化,在大樓或其他室內環境中利用水耕氣耕等方法實行多層垂直種植,配合自動化數字化及可控光熱水濕養分等設施來作生產。生產可靠近消費地以實現即時供給及減低運儲成本,故又有「城市農業」的模式。在這方面其實已有不少內地企業及一些香港企業進行有關生產,掌握了不少基本技術,關鍵是當局及時總結經驗建立示範予以推廣。現代化2.0好處甚多,可降成本及更環保,對緩解中國人均農地及水資源不足的國情尤為有利,同時又可解決年輕一代不願務農及農田荒棄等問題。

  最後還要注意農業現代化3.0,即農業變成工業。這包括人工合成澱粉質(代替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以幹細胞培育蛋白質等。中國一些科研單位已在這些方面取得突破。顯然,「十五五」農業發展應着重推廣現代化2.0,和為現代化3.0進行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準備。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