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一點靈犀/美國「製造業回流」的邏輯硬傷\李靈修

時間:2025-08-09 05:01:48來源:大公报

  圖:美國一項民調顯示,儘管80%的受訪者支持擴大製造業,但真正願意從事相關工作的僅佔20%。\AI製圖

  無論是對等關稅的問世,抑或《大而美法案》的出台,特朗普政府都將「製造業回流」視為核心目標,也是兌現選前承諾的重要舉措。但美國社會在此議題上矛盾迭出,一方面抱怨他國搶走工作,另一方面自身從業意願低迷,而嚴苛的移民政策又在加劇這一困境。

  特朗普本周表示,美國將對進口芯片和半導體徵收約100%的關稅,但不針對「在美國建廠」的公司。此舉為對等關稅的某種延續,通過提高進口成本的方式,建立本土產業的不對等優勢,迫使跨國企業將生產環節遷回美國。

  上述政策思路在《大而美法案》中也有所體現。法案規定,在美國本土設立工廠的芯片製造商,享有的稅收抵免比例將從25%提升至35%,同時將州與地方稅(SALT)扣除上限從1萬美元提升至4萬美元。作為回應,蘋果近日啟動了「美國製造計劃」,承諾未來四年在美累計投資6000億美元,涵蓋半導體工程、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

  美國產業空心化可追溯至1990年代,彼時信息技術革命興起,本土企業開始爭相境外建廠。其間政府雖然出台了一系列實業扶持政策,但效果不彰。到了2009年,奧巴馬政府首次提出要把「重振製造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2017年,特朗普政府對外公布了《製造業就業主動性計劃》。拜登上任後,又將產業鏈問題提升至國家安全高度,2022年國會相繼通過了《通脹削減法案》與《芯片與科學法案》。

  之所以「製造業回流」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除了中美競爭的外部環境影響,美國內部政治格局變化也起到關鍵作用。現時美國社會嚴重撕裂,兩黨支持者的絕對規模相差不大,勝負分野往往集中在搖擺州的意向上。這無疑會過度放大鐵鏽帶的政治訴求,「振興製造業」也成為了政治家的作秀舞台。

  政治選舉借題發揮

  去年大選前夕,拜登積極支持工會的加薪談判,甚至成為歷史上首位為罷工集會站台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則高調拋出「貿易戰2.0」計劃,目的就是將「失去的工作崗位」帶回美國。而無論哪種方法都會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實際上是犧牲多數人利益、為少數人買單。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截至2025年7月,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約為1290萬人,非農就業總人數為1.631億人。這也意味着,美國製造業僅佔整體工作崗位的7.9%。

  勞工從業意願低迷

  更重要的是,美國居民投身製造業的意願普遍不足。美國智庫「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去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儘管80%的受訪者支持擴大製造業,但真正願意從事相關工作的僅佔20%。

  2024年台積電獲得美國商務部財政支持,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立芯片生產工廠,但在實際工作中遭遇諸多文化衝突,包括美國籍員工效率低下,並拒絕在周末加班。公司上個月在當地面臨一場集體訴訟,超過30名現任及前任員工指控台積電工廠存在種族歧視、工作環境不安全及其他不當行為。

  這種現象並不限於跨國企業。美國政府問責局(GAO)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本土造船業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十分突出,部分工廠的僱員流失率甚至高達100%,且難以找到合格且無毒品紀錄的工人。即便美國關稅政策迫使製造業回流,短期內也無法填補就業缺口。

  特朗普上台後大規模驅逐無證移民、減少勞工供給,同時取消拜登時期的新能源行業補貼,使得企業相關投資的不確定性上升。事實上,今年以來美國製造業建築支出已經開始出現見頂回落的趨勢。(見配圖)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