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三亞2023年遊艇出海16.11萬艘次,接待遊客107萬人次。圖為國慶黃金周期間,三亞遊艇出海遊的熱鬧景象。
從全球發展實踐來看,發展遊艇經濟具有推動服務消費轉型升級、帶動船舶製造業全面發展、促進製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打造豐富就業生態、提升地方經濟發展吸引力等多重效應,近年來遊艇經濟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視。
遊艇產業鏈條長,涉及設計、製造、銷售、消費、配套服務與基礎設施等多個環節,通常在一國人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時進入快速發展期。當前,中國人均收入已達到1.35萬美元左右,具有良好的港口等基礎條件,但遊艇經濟發展還處於「供不應求」的初級階段。
「十五五」時期,中國應從頂層設計、市場准入、鼓勵創新等方面出台針對性政策,推動遊艇消費大眾化發展和遊艇產業創新性發展,充分釋放遊艇經濟對中國船舶製造、服務消費、產業融合發展、居民就業、基礎設施升級發展的帶動效應。
效應一:彌補遊艇製造短板
中國作為全球造船業的領跑者,在油輪、貨輪、集裝箱船等領域已展現出壓倒性優勢。截至2024年,中國造船業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關鍵指標已連續15年位居世界第一。與此相對,中國遊艇製造業發展明顯滯後。2024年,中國遊艇製造業的總產值僅為128億元人民幣,遠不及船舶業萬億級別的體量(2024年新船訂單總金額高達1.49萬億元人民幣)。
發展遊艇製造業,除了彌補中國造船業的短板之外,還有助推動船舶製造業加快向高附加值轉型。當前中國船舶企業推出了超過11萬噸的成品油船、超過8萬噸的散貨船、6.2萬噸的重吊多用途船、雙燃料汽車運輸船等多款高附加值船型,但遊艇製造屬於高端裝備製造業,技術含量與附加值更高。遊艇製造業的發展將會帶動複合材料、精密儀器、導航通信、內飾設計等多個高端產業的協同發展。
此外,中國遊艇製造的智能化改造加速推進,遊艇廠商的自動化生產線佔比已從2020年的31%升至2025年的49%,對相關數字智能服務技術的潛在需求也很大。
效應二:釋放服務消費潛力
發展遊艇經濟將直接推動服務消費發展。近十年來,最終消費支出對中國GDP的貢獻率平均在55%左右,提振消費對推動中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至關重要。同時,中國消費市場結構也在快速改變,相對於商品消費,服務消費對中國消費擴容提質的重要性已變得更加突出。
中國遊艇消費的發展空間非常大。近期中國服務零售從2023年20%的同比增速快速回落到今年8月份的5.1%左右,釋放服務消費潛力需要盡快找到新的抓手。而根據交通運輸協會郵輪遊艇分會的數據,2024年中國遊艇保有量在4.5萬艘左右(含未登記註冊的釣魚艇、帆船),遊艇泊位近1.5萬個,遠低於美國的1167萬艘,未來遊艇消費市場的潛力極大。
發展遊艇經濟對促進服務消費具有多方面的拉動效應。除了直接推動遊艇消費外,遊艇經濟還可以帶動高端旅遊業(帶動當地酒店、餐飲、購物、娛樂等行業的消費)、專業服務業(擴大遊艇經紀、法律諮詢、船舶登記交易、保險、金融、會展等高端專業服務的需求)、培訓與教育業(帶動遊艇駕駛培訓、水上安全培訓、海事教育等產業的發展)的聯動發展。在意大利,德勤的估算數據顯示,每艘在意大利停留超過10周的大型遊艇(總長度18米以上的遊艇)每年為當地經濟貢獻160萬歐元,對服務消費的帶動消費非常顯著。
效應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發展遊艇經濟是推動不同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領域。遊艇經濟涵蓋遊艇設計、製造、銷售、俱樂部休閒旅遊、維護保養等環節,同時帶動碼頭建設、水上活動運營、遊艇會展、救援運輸、零配件製造、保險、教育培訓及餐飲娛樂等行業發展,形成一條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的產業鏈條。遊艇經濟上游的設計與製造、中游的銷售與消費、下游的配套與服務之間,存在很強的聯動性。
具體而言,在上游可以拉動遊艇設計、新材料、船舶製造、發動機、電子導航設備等行業發展;在中游還可以橫向帶動旅遊、會展、金融、保險、房地產等服務業發展;向下游可以推動維修保養、碼頭服務、培訓、二手交易、報廢回收等行業發展。
正因如此,發展遊艇經濟具有較高的乘數效應。德勤的測算顯示,2022年意大利遊艇對經濟直接貢獻114億歐元,且對旅遊業及製造業相關產業的外溢效應非常顯著,產業鏈從上游造船(建造、改裝、維修)延伸至下游航海旅遊,經濟乘數效應2.7倍,總貢獻達277億歐元;2012至2022年,遊艇產業增速是意大利GDP增速的三倍。
效應四:打造豐富就業生態
遊艇經濟通過製造、維修、服務及產業鏈延伸,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在國內,一些地方的遊艇經濟發展產生了顯著的就業吸納能力。中國珠海金灣區的遊艇產業園集聚35家企業,涵蓋豪華遊艇生產,直接帶動數千人就業,維修保養費用佔遊艇價格的8%至10%,需專業技師支持,形成穩定崗位。海南三亞2023年遊艇出海16.11萬艘次,接待遊客107.9萬人次,催生駕駛員、導遊等職位,並通過賽事和水上活動策劃創造出了很多新興就業崗位。
在境外,一些國家遊艇經濟發展更好,創造的就業生態更大。研究顯示,遊艇業為法國南部地區帶來了11億歐元的經濟產值,提供了1萬多個工作崗位,其中包括4.38億歐元的技術領域價值及提供的3600個工作崗位,而遊艇旅遊業則創造了6.63億歐元和6600個就業崗位。正因如此,中國香港也正在計劃完善遊艇碼頭及配套,將間接拉動建築、物流、餐飲等就業,關聯產業如用品製造和金融保險進一步拓展就業空間。
效應五:提升地方基建水平
一方面,發展遊艇經濟將推動相關地區升級基礎設施。遊艇經濟對基礎設施的要求更高,需要建設或升級港口碼頭、航道、防波堤等海事工程,也需要改善相關區域的交通、水電、通信等公共設施。
例如,摩洛哥遊艇會於1953年創建,通過組織賽事,推動政府擴展了港口碼頭和航道,改善了周邊交通和水電。2014年在遊艇會大樓建成時,通過參與土地開墾,升級防波堤和航道,促進通信和水電升級,以適應大型遊艇停靠。2020年起,開發SEA Index(超級遊艇生態指數),鼓勵投資可持續能源,如氫能浮橋和充電站,優化了航道和碼頭以減少污染。
另一方面,提升相關城市面貌和知名度。將舊的工業港口或荒廢岸線改造為現代化的遊艇碼頭和濱水休閒區,能極大改善城市面貌。同時,從國際上看,一個成功的遊艇經濟區(如摩納哥、法國康城)是國際化的標誌,有助於吸引投資、人才和舉辦高端會展活動,提升城市的國際知名度和軟實力。
例如,法國南部憑藉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遊艇文化,已成為全球超級遊艇的重要聚集地,南法西部主要以遊艇維修和改裝為主,而東部側重遊艇商業和旅遊,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每年全球超過一半的30米以上遊艇停靠在法國,且遊艇數量比35年前增長了六倍。
2022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等聯合發布《關於加快郵輪遊艇裝備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推動遊艇產業創新發展、遊艇消費大眾化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效應,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南自貿港成為遊艇產業的主要聚集地。
「十五五」期間,建議從制定推動遊艇經濟發展的專項規劃,降低遊艇市場准入門檻和擴大公共碼頭開放,更好統籌遊艇消費安全保障與創新發展的關係等方面入手,出台針對性的舉措,推動遊艇消費大眾化發展和遊艇產業創新性發展,全面釋放中國遊艇經濟的發展潛力,以及對製造、消費、產業、就業、基礎設施發展的多重帶動效應。
(作者為京東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