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施政報告提到,「貿易是香港繼金融後第二大主要行業,貢獻15%本地生產總值(GDP),去年貿易額是GDP的3.6倍,位列全球第三,對外商品貿易總值亦強勁增長7.3%,證明國際市場對香港作為貿易中心的信心持續上升。」而政府統計處9月25日發表的對外商品貿易統計數字顯示,2025年8月本港整體出口和進口分別按年升14.5%和11.5%。筆者從刊物看到,意大利在提振國際貿易的做法,值得香港借鑒。
近年意大利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持續深化,2023年貿易額約75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意大利在亞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為意大利全球第五大貿易夥伴,僅次於德國、法國、美國、瑞士。
意大利過往給人「歐洲經濟病夫」印象,在歐元面世前意大利里拉長期積弱。因此,分析其成功轉變的原因,挺有意義。
筆者認為,意大利出口之強勁表現的具體原因可歸納為三方面:
(1)產品類型及出口市場多樣化
意大利的支柱產業有機械設備、半導體、航空、生命科學、資訊通信、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等。愛迪生基金會分析,意大利出口躍升,要歸功於其出口品種的多樣化:從食品飲料到時裝,從陶瓷到傢具等,意大利企業均有較強競爭力。2024年,意大利有逾100種產品實現超過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其中89種屬於「意大利製造」的七大主流行業──「3F」(時尚、食品、傢具建材)和「4M」(金屬製品、機械設備、摩打遊艇、醫藥),多是高附加值產品。
意大利外交部部長Tajani在2025年2月制定的「新興市場行動計劃」,以拓展土耳其、阿聯酋、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巴西、印度、阿爾及利亞、越南等具高度潛力的新興市場,以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
(2)高效率的中型企業作為支柱
意大利出口產品主要來源於約9000家中型和大型出口公司(員工在50至2000人之間),佔製造業出口的四分之三;其中,約40家擁有2000多名員工的公司貢獻22%的總出口額。根據歐盟統計局2021年數據,意大利中型企業年人均生產率比德國同行高出1.6萬歐元。
(3)向數字和低碳科技轉型
意大利《共和國報》報道,意大利出口額上升也得益於應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讓產品質素不斷升級,比如使用創新工藝和高質的時尚服裝、應用3D打印的傢具,不斷研發升級的化妝品和藥品。2024年意大利出口產品中佔比最高的是包括自動化設備、工具機在內的機械產品。意大利國家復甦與韌性計劃資金的31.5%用於提升可再生能源佔比、發展氫能、工業脫碳以及發展可持續交通,以實現意大利的綠色和生態轉型。
扶持中小企 推動數字經濟
香港的經濟形態和意大利有一點相似之處,就是倚重國際市場。筆者認為,香港可借鑒意大利的成功經驗,從幾方面提高香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1)香港的產品及服務最多樣化的是飲食業,在中環的蘇豪區,各國有代表性的名餐館星羅棋布,包括日本、韓國、泰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是最吸引外地遊客之亮點之一,惟一般服務水平尚有提高空間。筆者建議香港從各大旅遊國家引入外來人才,尤其是侍應及水吧。至於服務業,建議香港可以發展成為各式各樣的國際管理中心,如供應鏈、博覽及會議中心,以充分發揮香港「內引外聯」優勢。
(2)香港的中小企佔全港聘用職工人數的一半,但實力普遍不強,有穩定盈利的小微企不多,而中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亦不足。因此,政府政策及公共機構(如特區政府海外辦事處、貿發局、生產力局等)須給予有力支持。
(3)2024-2025財政預算案提到「『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過去兩年針對如何推進數字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數字經濟有助香港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特別是在航運、貿易等領域。協助中小企採用先進的訊息分析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創新業務模式,以及開拓國際市場。故此,邁向數字經濟對香港來說,是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而特區政府宜加大數字經濟基建的投資,如5G。
意大利政府去年推動「中國+」供應鏈多元化,同時鼓勵本土企業通過電商(如阿里國際站)擴大對中國出口。筆者建議,香港企業可從意大利暢旺出口之軌跡,找出升級轉型、揚帆海外的途徑。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資深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