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深圳前海的智能傳感與影像實驗室內,球狀儀器中不同方向的燈光依次閃爍不同顏色,模擬人臉拍攝的效果,這項技術可實現對人臉皮膚微結構的快速重建。\大公報記者李望賢攝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蓄勢之年。自2021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發布以來,前海經濟運行曲線「節節攀升」,新興產業茁壯成長,孕育着提質增效、趕超跨越的新力量,為港人港企發展打開更大想像空間。
中午時分,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魏敏晨從紅磡搭乘兩地車,約40分鐘後來到位於深圳前海的香港理工大學前海前沿技術創新中心。他研究的領域是針對影像系統、元宇宙技術(顯示器、相機、AR/VR/MR系統)的顏色管理及照明系統。視覺AI技術,鏈接灣區智造。相關研發成果已和深圳多家智能手機、無人機設備、智能影像科技公司等合作轉化,全球每年超過一億台高端智能裝置內置相關算法和解決方案,提升影像「顏值」。\大公報記者 李望賢、胡永愛深圳報道
魏敏晨介紹,「當我們用手機拍照時,手機記錄的是原始信號,但最終在不同屏幕上顯示出來會有色差,我們通過開發尖端的系統算法及人工智能,可快速進行校準,幫助用戶看到更準確的顏色,讓用戶置身更逼真的數碼虛擬世界。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更多從人的視覺感知出發,做顏色的處理,這是我們的獨特優勢。」隨着5月理大在前海開設新中心,魏敏晨的研究得以進一步向深圳延伸。「香港技術+深圳轉化」的灣區協同創新模式為產業鏈上的企業帶來正向提升,也讓實驗室始終保持與產業、市場的同頻發展。
10年前,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建築工程系博士畢業的魏敏晨入職香港理工大學。彼時,他觀察到雖然中國製造業成熟,但國產產品主要注重工業技術的提升,而歐美的數碼產品更多會從用戶體驗下功夫,提升產品與人的交互。於是,修讀建築照明的他,決定投入顏色管理方面的研究,背靠珠三角龐大產業鏈的香港,成了他的首選地。
快速重建人臉皮膚微結構
近年來,國產手機品牌迅速崛起,對於拍攝性能也愈發重視。魏敏晨回憶,2019年,與一家深圳企業的合作拉開了其研發技術在內地轉化的序幕。而今,團隊研發的技術應用於多個國產手機品牌、相機品牌乃至無人機企業。「現在可以明顯感受到,一些國產手機的拍攝效果並不比歐美手機遜色。」這讓魏敏晨十分自豪。
今年5月,理大在深圳前海設立前沿技術創新中心,魏敏晨擔任主任的智能傳感與影像實驗室率先落地。實驗室內,魏敏晨打開電源開關,球狀儀器內,不同方向的燈光依次閃爍着不同顏色,「這是在模擬人臉拍攝的效果,通過單獨控制燈光,採集不同方向、不同顏色的呈現效果。」這套自主研發的多色光場系統,可以實現對人臉皮膚微結構的快速重建和對反射光譜的重建,在醫學及多媒體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不久前,魏敏晨團隊已與位於前海的OPPO等企業進行了多次交流,達成了相關合作。
與企業緊密合作 研發緊貼潮流
魏敏晨表示,「香港技術+深圳轉化」的灣區協同創新模式為產業鏈上的企業帶來正向提升,而對於實驗室來說,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又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新研究方向和內容。他舉例,「以前手機只有一個攝像頭,我們做實驗時,肯定不用想到用兩個攝像頭,但企業會主動提出需要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就會及時更新算法,現在手機已經普遍採用了兩個甚至三個攝像頭。」
現在,魏敏晨每周往返深港,穿梭於兩邊的實驗室。他表示,兩邊實驗室正好互補,例如一些境外設備,香港購買價格較低,就會放在香港;而內地最新的設備,或者需要實驗器材,可以很方便地網上買到,就會在內地進行實驗。魏敏晨指着實驗室內一台尚未拆封的65寸國產顯示器說,「這是我們即將要做的實驗設備,手機拍攝的相片投射到電視上也會有色差,現在國產顯示屏發展很快,我們要不停地去試。」魏敏晨表示,為了及時跟緊產業動態,深圳技術團隊還將陸續招募有產業經驗的工程師加入。
此外,為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魏敏晨還聯合創立了初創企業Guardian Glow Limited,研發基於人工智能的個人智能裝置(包括健康監測等)以及應用於擴展現實裝置關鍵技術的解決方案,已成功吸引多個創投基金、天使投資者及私人投資者的資金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