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金融觀察/深化金融服務 助力民企出海\鄧 宇

時間:2025-10-06 05:02:15來源:大公报

  圖:中國民營企業進軍海外市場,需要加強適應國際複雜環境的能力,保持清晰的戰略和策略部署。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伴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持續擴大,民營企業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力。以製造業、數字經濟和綠色新能源為代表的中國民營企業不但成功走向國際市場,佔有愈來愈大的市場份額,而且在全球產業鏈重構加快的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近年來,民營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提高海外營收佔比,但面臨關稅戰、貿易保護主義等新的挑戰,亟待增強供應鏈韌性。

  新形勢下,金融機構強化服務民營企業「出海」,既是順應國家擴大開放和升級貿易及投資的現實必然,也是推動提升金融機構國際化水平的內在要求,從而實現「同頻共振」,在助力民營企業「出海」進程中不斷提升國際金融服務能級。

  跨境投資併購 完善供應鏈

  中國民營企業大規模、高水平「出海」,加快走向跨國經營和國際化層面「質」的提升,其中的「質」既指產品和服務本身的競爭力,也指跨國投資與跨國經營的能力,充分發掘國際市場,通過主動參與國際循環,全方位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

  一方面,民營企業全球布局迎來新機遇。近年中國深度布局東南亞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同該地區各國經貿合作。截至2024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3.14萬億美元,連續八年排名全球前三;中國境內投資者在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5.2萬家,其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佔比達36.5%。國家密集出台包括跨境投融資、國際人才往來等政策便利化政策,為民營企業「出海」創造更多有利條件,中資金融機構擴大海外布局也有助更好地服務民營企業「出海」。

  統計顯示,2012至2024年中國民營企業進出口額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30%左右增至50%以上。2024年全國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首次超過60萬家。民營企業連續6年穩居中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在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生物醫藥、人形機器人等領域,湧現出一批具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國際競爭優勢不斷上升。近年來,中國民營企業直接在外國投資設廠,開展本地化經營,海外營收佔比加快提升,領先的中國民營企業在海外營收的佔比達到30%至40%,展現「出海」的巨大潛力。2024年A股上市企業海外收入達9.44萬億元人民幣,海外收入佔近12%。不少民營企業立足全球市場深耕細作,不但在國際市場的份額持續提升,進入全球市場的模式更加多元,包括新建全資子公司或跨境併購,而且成功推動了技術、產品、服務及品牌的鏈式「出海」。

  總的來看,中國民營企業經過多年的深耕,不但積累了豐富的跨國經營實踐經驗,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佔據重要份額和地位,而且將規模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政策扶持 加強國際經營韌性

  面對美國關稅戰的嚴重衝擊,中國民營企業的韌性增強,底氣也更足。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推出多項金融服務助力民營企業「走出去」的務實舉措。2023年11月,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政策文件,其中重點推出「提升經常項目收支便利化水平」、「完善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政策」、「優化跨境金融外匯特色服務」等三項具體措施,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引進來」。2024年5月,中國證監會發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其中包括「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以香港作為「出海」的首選目的地。為幫助民營企業應對關稅戰,國家有關部委出台多項穩外貿政策,重點部署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進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提出包括跨境結算、匯率避險、融資服務等五方面18項舉措,為民營企業「出海」保駕護航,通過金融+貿易的聯動,支持民營外貿企業安全「出海」。

  面對關稅戰愈演愈烈的嚴峻形勢,民營企業「走出去」需要增強適應國際複雜環境的能力,保持清晰的戰略和策略選擇。建議民營企業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緊跟國家戰略布局,研判風險形勢。建議民營企業加強風險研判,全面掌握東道國的產業投資、勞工保護、稅收等政策,避免盲目跟風,綜合評估制定跨國經營和投資策略,充分利用各項支持貿易發展的政策舉措,結合跨境結算、融資、保險等便利化服務提升「出海」效能;二是培育壯大核心競爭力,增強全球經營韌性。建議民營企業着眼於提升跨國經營和投資能力,不斷升級貿易產品和服務,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穩步有序推動產業鏈、資金鏈「出海」,發掘新市場、利用新模式,篩選穩定可靠的上下游供應商及合作方,充分保障供應鏈和資金鏈安全;三是堅持合規經營,防範制裁合規風險。面對關稅戰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建議民營企業高度重視政策和市場風險,提升監管合規、政策法律的研究應對能力,警惕二級關稅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制裁合規風險,借助金融工具來實現全球投融資管理。

  長遠看,民營企業走出去既要有明確戰略規劃,也要有詳細的策略目標。近期,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風險管理工具和政策支持,幫助民營企業學會運用金融工具在拓展國際市場的同時避險,鞏固發展優勢。下一階段在鞏固民營企業「出海」優勢成果的同時,還需要外貿、金融等管理部門加強協作,從三個層面着手提供支持:一是建議加強區域內經貿合作,充分利用RCEP、「一帶一路」及「金磚」等區域內經貿合作機制,以及境外自貿區、保稅區及境內自貿區等各類高水平開放平台、優惠關稅政策,並優化海關、跨境投融資及出口退稅等政策便利,積極幫助民營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二是建議加大力度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建立完善外貿轉內銷的配套政策、平台及稅收減免措施,搭建拓內銷平台,在市場准入、渠道開拓、財政稅收、金融服務保障等方面加大對民營外貿企業拓內銷的幫助力度;三是加強涉外法律及合規支持,加快建立完善支持民營外貿企業涉外法律及政策合規支持機制,提供更加完備、覆蓋面更廣的涉外法律諮詢及相關服務,堅決維護「出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

  善用互聯互通 擴闊融資渠道

  金融服務民營企業「走出去」亟須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建議優化海外機構布局,建強跨境金融服務能力,探索建立區域總部或區域中心管理模式,加強配套的科技、人才等機制建設,配備可得性強、便捷性高的金融產品,為科技企業出海建立便利化通道,滿足民營企業金融服務需求;二是建議強化海外機構治理,鑒於發達國家科技進出口管制以及各類制裁措施頻出,有必要加強海外分支機構公司治理,加大風險合規審查、法律、廉政以及反洗錢等專業化建設,為民營企業提供法律合規、匯率對沖等專業諮詢服務,堵住反洗錢、制裁合規風險漏洞;三是建議廣建民營企業「走出去」生態圈,深化境內外聯動,加強與海外商會、當地公共部門、本地金融機構的合作交流,建立點對點的服務生態網絡,加強境內外機構協同,提供涵蓋上市融資、投資併購、跨境資產轉讓、離岸債券發行等綜合化的金融服務支持,助力民營企業廣拓國際市場;四是建議充分利用內地和香港互聯互通平台,健全境內外金融服務網絡,依託資本市場、金融市場等兩地互聯互通政策便利,支持包括「獨角獸」、「隱形冠軍」及「專精特新」民營科技企業拓展境外投融資渠道,做優做強國際市場份額,並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功能優勢,從「經香港出海」轉向「與香港併船出海」,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