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財經通曉/市場化改革有助內銀穩息差\劉曉曙

時間:2025-10-04 05:02:20來源:大公报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淨息差持續收窄。市場有觀點認為,隨着企業不確定風險下降,風險定價趨於調低,貸款利率下行,因此淨息差收窄是必然趨勢,並常以日本、歐洲等低利率、低息差國家作為參照,但這一觀點實則存在誤區。美國處於高度發達的經濟階段,淨息差卻長期保持較高水平,英國的淨息差也明顯高於其他歐洲國家。由此可見,淨息差收窄並非經濟成熟的必然結果。

  美國銀行業淨息差儘管有所波動,但整體上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在3%以上的相對較高水平。美國銀行業不僅在加息周期保持較高的淨息差,如2005至2007年期間的加息周期,淨息差保持在3%以上;而且在降息周期,美國銀行業也能維持較高的息差水平,最低值在2.5%以上。

  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市場化程度高造成了美國銀行業高淨息差,具體來看:

  首先是經營不善的銀行機構即時市場出清。根據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官方統計數據,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至今,美國共倒閉584家商業銀行,其中包括資產規模逾3000億美元的華盛頓互惠銀行,以及投貸聯動的行業標桿硅谷銀行等知名銀行。

  作為反面典型,日本政府的保護使得銀行體系缺少活力。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初期,金融機構經營困境主要集中於中小金融機構。日本政府未讓問題銀行自然出清,而是通過財政注資和行政主導的合併重組等方式,強行避免銀行破產倒閉,即所謂的「護衛船隊」模式。但大型金融機構併購小型金融機構的做法並不能徹底化解不良債權問題,壞賬持續積累不斷加重大銀行經營負擔,1998年日本長期信用銀行、日本債券信用銀行相繼破產,系統性金融機構危機顯現。

  其次,美國銀行業幾乎不存在隱性政府擔保,商業銀行一旦經營出現問題就將面臨市場出清。這種市場化退出機制下,不變,死路一條;求變,才有出路。美國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提升專業化能力、敏銳捕捉市場機會,在科技信貸等新興領域拓展業務。

  以第一公民銀行為例,該行為一家美國區域性零售銀行,2000年之前資產業務以住房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為主。進入21世紀,為拓展淨息差,第一公民銀行開始持續深耕醫療行業,2006年醫療行業貸款佔比已達到12.4%,2013年醫療行業貸款佔比達到最高25.28%。為避免行業集中風險,第一公民銀行在2013年後又開始多元化客群結構轉型,通過一系列併購重組,加大科技創新領域貸款投放,不斷切入製造業升級、物流運輸、航空製造、風投等行業,2024年科技貸款佔比已達到28.66%。持續的客群結構轉型升級使第一公民銀行長期保持較高淨息差,2006年、2013年、2024年其淨息差分別為4.03%、3.42%、3.54%。

  加大新興產業投入

  當前中國銀行業淨息差不斷收窄,美國銀行業的發展經驗能帶來哪些啟示?

  在認識上,要主動求變。中國銀行業所處的市場化經營環境與日本類似,在爆發金融機構危機事件後,政府往往會選擇兜底,如包商銀行通過改革重組變為蒙商銀行,遼寧國資接盤盛京銀行巨額不良貸款等。相比之下,美國銀行業同樣承受息差收窄的壓力,但通過主動尋找市場機會、差異化定位、專業化經營,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

  對中國商業銀行而言,還是要主動求變,在看似有限的空間中尋找新的成長可能。美國銀行業的經驗表明,發達的經濟環境並不必然意味着低淨息差。國內如泰隆銀行、常熟銀行,通過深耕小微金融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2024年淨息差仍能達到3.56%和2.71%。由此可見,市場機會仍然存在,銀行還是要結合自身稟賦優勢,打造出差異化優勢,開闢出新的息差增長來源。

  在行動上,要加快資負結構轉型。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時期,隨着技術革命的深入推進,新舊經濟的分化加劇。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的服務對象還主要聚焦於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平台企業等為代表的傳統經濟、舊經濟。傳統經濟增長放緩,佔比持續下降,導致貸款利率不斷下降,淨息差收窄。

  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經濟結構發生新舊動能的轉換,也就意味着金融的服務對象也應該發生轉變。固守在傳統經濟市場中,只會讓銀行深陷內捲。繼續依賴房地產、基建與平台企業的貸款投放,眼前或許仍能維持一定規模,但長遠必然面臨增量不足、風險上升、回報遞減的困境。對商業銀行而言,應加快「轉型」,順應新舊動能轉換的趨勢,主動加大新興產業領域的服務力度,在客群結構重塑中找到新的增長引擎。

  (作者為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