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星巴克(圖)、哈根達斯、迪士尼等國際品牌跨界推出月餅 大公報攝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程 實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作為中秋佳節的傳統食品,月餅兼具必需品和可選消費的雙重屬性,為剖析中國消費升級形勢提供了良好的參照物。從月餅看消費升級,筆者認為,「盯價偏誤」、「沉默偏誤」和「結構偏誤」正在扭曲社會對消費現象的感知,擴大了短期悲觀情緒。因此,剔除感知偏誤、回歸理性思考,將有助於準確前瞻中國消費升級的長期走勢。
第一,「盯價偏誤」。當前,許多學者用商品平均價格水準的上升(下降),來反映某領域消費的總體升級(降級)。例如,共享經濟、二手經濟、拼單網購帶來的廉價商品和服務,往往被指向了消費降級。但事實上,消費升級的本質在於消費總福利的提升,與價格的高低並不直接掛鈎。
以月餅市場為例,月餅總體價格的巔峰出現在2012年。彼時,各種噱頭十足、包裝高檔的「天價月餅」屢見不鮮,甚至出現了倒賣高價月餅券獲利的產業鏈條,表明月餅供給已經嚴重偏離了中國消費者的實際需求。2012年末八項規定出台之後,炫耀性和腐敗性的月餅消費迅速萎縮,導致月餅價格和市場規模的斷崖式下滑。2013-2017年,單價200元人民幣以下的盒裝月餅,以及散裝月餅,成為市場主流。市場重心從「抬價」轉向「提質」,創新口味、高性價比、注重食品安全的品牌迅速崛起。得益於此,雖然月餅單價下降,但是2015年以來,月餅市場規模逐步復甦,並在2017年基本恢復至2012年水準,表明更廣泛的消費者在「低價月餅」時代獲得了真實福利。
第二,「沉默偏誤」。當前,「消費升級VS消費降級」在媒體平台和社交網絡引起了熱烈討論,並反向影響着更多消費者的感知和情緒。在一定條件下,這些討論可能會蘊含「沉默的大多數」偏誤。即針對某一話題,積極發聲的人群,可能具有特定的階層、立場、價值觀念等結構性特徵,並不能代表其他沒有發聲的社會群體的態度。根據社會心理學和行為金融學理論,對於已發生的事情,受害者比受益者更願意發聲;對於未發生的事情,人們更關注風險而非收益。因此,在媒體平台和社交網絡上,不滿現狀、擔憂未來的負面觀點更容易受到熱捧,並獲得更大的音量。這一「沉默偏誤」在月餅消費中尤為明顯。
2016年以來,傳統的五仁月餅在社交網絡中成為眾矢之的,認為其「難吃」、「不健康」、「應該退出月餅界」的聲音看似成為大眾共識。但實際上,這一聲音並不能代表大眾消費的總體方向。2017年,五仁月餅在阿里系的網購平台上位居各種口味的銷量榜首,在京東、蘇寧等平台也實現了較快的銷售增長。
產品創新 耐吃更耐看
第三,「結構偏誤」。討論消費升級與降級,只關注總量信號並不全面,結構性變化往往更能反映核心趨勢。只看總量、不看結構,將大概率導致感知偏誤。以月餅為例,隨着80後、90後逐步成為消費中堅力量,傳統的月餅在其消費籃子中的佔比大幅下滑,但不能掩蓋月餅消費在結構上的升級趨勢。從管道來看,「線上+線下」的新零售強勢崛起。得益於80後、90後「網絡原住民」的特性,低交易成本、高便利性的線上平台正在有效優化社會消費體驗,並對線下銷售進行賦能和帶動,給月餅這一舊民俗插上了新零售的翅膀。
近年來,眾多傳統月餅廠商紛紛登陸線上銷售平台。媒體報道顯示,以2018年9月1日為起點,天貓和京東通過「線上+線下」模式,分別僅用17天和19天,即突破1億塊月餅的銷售大關。
從內容來看,精神需求逐步取代物質需求。基於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80後、90後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起點上移,並不滿足於物質富足,而是更加關注自我個性的彰顯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受此影響,近年來,月餅一方面向體量迷你化、包裝小型化發展,逐步淡化其營養供給的物質功能。
另一方面,星球月餅、小龍蝦月餅、手作月餅等「月餅界網紅」層出不窮,以及哈根達斯、迪士尼、星巴克等國際品牌跨界推出月餅,均反映了年輕一代追求多元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