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反內捲:競而有道 ❶/外賣平台大戰 食肆生意增卻生存難 「不參與就無客,參與就虧本」

時間:2025-09-01 05:02:34來源:大公报

  左圖:在外賣大戰的高峰期,騎手日單量大增33%。\資料圖片;右圖:在繁忙時段,外賣員都爭分奪秒地完成送餐。

  今年8月,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介入約談後,三大外賣平台陸續發聲承諾將「規範促銷」,持續數月的補貼競賽終於有所冷卻。中午1點,太陽正猛,在廣州白雲區嘉禾望崗,幾位外賣騎手坐在街角一家小便利店門前的陰涼台階上,一邊喝着冷飲,一邊聊着單量。這是剛剛熄火的「外賣平台大戰」留下的街頭日常。

  回望7月中旬,外賣平台跑馬圈地進入「白熱化」的瘋狂階段,外賣騎手通常要忙到午後兩點多才能稍微喘口氣。這場在盛夏裏燃起的大戰似乎戛然而止,只是在這場瘋狂較量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贏家?\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文、圖)

  「平台抽成太厲害了,我主要做美團訂單的,一份20元(人民幣,下同)的外賣,其中13元是給平台和騎手的,剩下7元左右才落到我們手裏。扣除成本,每單真的只掙幾元,還不夠發工資給自己。」在廣州做了6年外賣店的富貴小炒老闆小陳已經將門店關閉。小陳是採購半成品預製菜,有外賣單就加熱打包出去。在10平米左右的舖位內,一整排爐具排列着,貨架上有兩台微波爐。兩台大冰箱內,還存放着以往免費贈送給外賣客戶的小瓶可樂和雪碧。「沒賣出去的預製菜食材全扔了,放着也是浪費電。」小陳說。

  「一份餐賣18元 平台抽10元」

  「點外賣比堂食還便宜,根本不想出門吃飯。」廣州市民楊光說。專注堂食的線下門店更要直接面對「被外賣搶走顧客」的慘淡現實。

  「我們的舖位租金、水電和人工,大概每個月2萬多到3萬元左右。」東哥開設的小店湛江鴨仔飯坐落在城中村入口處人流比較旺的地方。他在掛着臘味和滷鴨的料理台,一邊處理斬料;一邊緊盯手機外賣屏幕上的新單提示。「線上訂單愈多,利潤愈薄。」東哥指着一份剛打包好的外賣說:「這份賣18元,平台抽成就要10元,我們還要送小飲料,再加上人工和原材料,不虧本已算不錯了。」小店之前是以線下客戶為主,線上外賣只是作補充。「今年外賣大戰後,線下線上訂單比例從3:7變成了2:8。」東哥坦言,堂食每份飯的利潤比線上多3到4元,但來店裏吃飯的人已愈來愈少了。

  外賣價格倒掛 顧客轉線上

  在廣州黃金地段珠江新城花城匯廣場,一家店面不足100平米的中端連鎖麵館更已關門大吉。「我們開了4年,周圍都是中高端寫字樓白領,位置再好也拚不過平台9塊9的團購和外賣……算下來這個店我們虧了有300萬元。」五味小麵始創人羅贊苦笑說:「你不參與平台的打折,沒人來;你一打折,就虧本。」他說,面對外賣價格倒掛,消費者可以轉向線上,「但餐廳仍需承擔高昂的租金、人工及高額平台活動費,根本扛不住。」

  對於被認為是始作俑者的平台,對「內捲」也甚是無奈。「我們不想捲,我覺得這樣捲沒意義。」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在7月回應媒體時如此感嘆道。

  賠本賺吆喝 根本無法持續

  「沒有競爭者會承認是自己挑起『內捲』。」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坦言,這就是「內捲」的矛盾之處,看似每個個體都是理性的,但是合在一起卻造成了集體非理性。他指出,市場競爭允許乃至鼓勵企業降價,但出現大規模擊穿成本底線的價格之後,就是惡性競爭,而「賠本賺吆喝」也無法持續。他認為,外賣「反內捲」勢在必行,需標本兼治地縮短這個周期,並避免周而復始的「運動式治理」。

  現時外賣大戰似乎偃旗息鼓了,但補貼大戰留給中小商戶或還有更多「後遺症」和值得思考的問題。富貴小炒的老闆小陳已決定退出餐飲行業。「我準備去送外賣了。」他苦笑說,平台的流量遊戲玩不起。這一次,他不想再做那個「只掙7塊的」。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